目前分類:愛藝術 (3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PLAYFUL FISH_97 x 16 h 60 cm_2015_  

師從捷克玻璃藝術之父Stanislav Libensky(魯賓斯基)的捷克鬼才藝術家Jaromir Rybák,應琉園之邀,即將於6月中來台,與其子Kryštof一同舉辦聯展「怪獸世代Beast Generation」,並將帶來40多件豐富創作。

 

LABYRINTH 2012 diam 40 h 26 cm_mixed media_interactive sculpture

Jaromir年輕時在布拉格應用美術學院求學期間的優異表現,成為Libensky(魯賓斯基)最寵愛的學生,並在老師鼓勵下走出個人獨特風格,其畢業創作與其師並列獲選成為美國著名康寧玻璃博物館 (Corning Museum of glass) 館藏。

 

 MOON_BEETLE  2009 mould melted cut glass bronze_60 x 60 h90 cm_TIF

Jaromir 27歲時即成為玻璃藝術家,擅長雕塑、繪畫以及與建築相關的創作;並曾在世界各地舉辦個展與聯展,其作品也被美國、法國、日本……等各地博物館典藏。

 

IONOSFA_IONOSPHERE_J RYB焰_1991_75x 23 h 73 cm

因其姓「Rybák」為捷克文「魚」的意思,故深愛潛水的他,一直以來即愛創作深海中的各種魚類。其誇張的大嘴與牙齒,像是卡通般的怪獸,逗趣的造型深受大眾喜愛。

SLEEPING FISH_J RYB焰 _ 2010_TIF

 

這位從大自然找靈感,樂在工作的頑童型藝術家,近年來更創作大型傢俱或是與建築相關的裝置藝術,這次應琉園之邀來台展出的作品中,有一張高98公分,寬104公分的大桌,即是描述深海中魚群悠遊的景況,其湛藍的色彩與玻璃深邃又隱隱透光的質感,彷彿真的大海一般,讓人有無限遐想。

 Be Under way 2015 glass 54cm-14cm-h48cm

Jaromir喜歡將玻璃與銅雕結合,像是作品「月之獸」以仰躺的銅雕怪獸捧著透亮的玻璃月,詭譎又充滿想像力;而作品「洞穴魚」則讓人聯想到電影神鬼傳奇中的鬼魅,故稱其作品為「怪獸」實不為過。

 

 

Be under way 2014 glass 56cm-16cm-h50cm

 

相較之下,其子Kryštof的創作,則多為可愛的小怪獸,可謂父子傳承-「怪獸世代」。Rybák一家都愛動物,特別是家中的寵物狗更常成為父子倆創作的靈感來源,Kryštof的可愛小怪獸即可看到愛犬的身影,而父親Jaromir的畫作中也常出現寶貝狗的肖像。

 Trophy 2015 glass,copper galvanoplastic, gold surface finish

6月15日開始的「怪獸世代」聯展在北投關渡捷運站附近的「琉園水晶博物館」展出,而藝術家本人也將從6月12日至21日在琉園水晶博物館與大眾見面,相關活動時間請洽02-7730-4300。

 

 

 TOUCH OF LOVE_DOTEKY L猶KY 2015 Jarom〉 RYB焰

 

Small palette 2013 glass 45cm-19cm-h25cm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235441_1427099800931926_4825351572351015016_n  
 
代PO藝文新聞我倆之眼」~~~藝術界這個星期六的盛事,双方畫廊開幕

展覽日期:2015.05.16-07.12
展覽地點: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開幕酒會:2015.05.16 3:00 pm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10:30 – 18:30 (Tue – Sun 10:30 - 18:30)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770巷28號 (No.28, Lane 770, Beian Road, Taipei)
TEL: +886 2 8501-2138
FAX: +886 2 8501-2338
-----------------------------------------------
在策展人胡朝聖歷經兩年的籌備與規劃,「双方藝廊」終於將在2015年五月中旬於台北大直敞開大門。以構成藝廊主體的兩個長方形空間而命名的「双方」,欲以二元參照的觀點開啟無限可能(藝術家/觀者、空間/社區、地方/中心、在地/國際、主體/他者…等)。不以二元劃分,而是「參照」的觀點映射出更多元的經營觀念,意味著「双方藝廊」將同時著重藝術推廣、策展實踐、出版研究以及收藏服務等面向;從這些課題思考之下延伸拓展出台灣正面臨之當代國際藝術生態中關於藝術生產、展覽型態、專業收藏、數據分析、學術研究、國際交流、人才培訓和資源交換的發展, 矢言要為台灣及國際當代藝術帶來嶄新視野與定位。

台北作為亞洲當代藝術市場的先驅之一,蘊藏著豐沛及穩固紮實的藝術環境與資源,而在亞洲各大城市積極爭取藝術市場地位之時,眾多畫廊、展覽空間卻被迫在學術與商業間取捨,以至於對藝術的想像受限而顯得保守退縮。双方藝廊在專業自許的要求下期待開拓更寬廣的視野,扶植藝術的前進,成為一雙有力的臂膀,將其定⋯⋯位為當代藝術生態中「另類的另類空間」以及「替代的替代空間」,成為繼美術館、畫廊、非營利空間和替代空間之後的新型態展覽場域,打破各機構之間現實條件下的鴻溝與疆界,擷取各自所長,破除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致力成為全球第一間實踐藝術家與策展人理念的商業藝廊,並在國內外策展人和藝術家通力合作下,使未來的每一檔展覽(個展和聯展)兼備商業、學術、前衛、專業和理想於其中,朝向全然美術館品質的標準看齊,讓「藝廊美術館化」;也回應全球當代藝術環境對於藝廊發展趨勢的想像、探索和實踐,尤其在歐美近日許多重要藝廊不斷擴張其空間與據點之下,對於展覽品質的自我提升以及服務更成為全球競爭下不可或缺的動能,這也是双方藝廊希望達成的目標。
近年來內湖大直地區儼然成為台北畫廊生態的新聚落,更促使双方藝廊思辯著全球競爭環境下所需具備的思考格局與觀點,除了在展覽生產的企圖心上以學術策展為主軸之外。双方藝廊也將以國際化規格和定位來經營藝術收藏部門的事業,在台灣過去已擁有的藝術活力與收藏實力上,成為藝術創作者與收藏家之間對內也對外最好的橋樑。憑藉著對台灣本地藝術生態的熟稔,與長期串聯國際藝術社群的經驗和實力,提供收藏家最有效益與影響力的即時資訊、潮流、數據與研究分析,成為最值得信任與期待的專業國際藝廊,希望能為台灣藝術環境創造歷史的新章節;未來也將運用在商業服務上獲得的資源轉移至支持展覽發展與研究的經費之上,以「社會企業」的概念建立藝術家、策展人、藝廊、收藏家與觀眾之間共好的關係。

開幕首展《我倆之眼》由策展人胡朝聖策劃,呼應藝廊名稱的定義、定位與功能,思索如何與這嶄新的展覽空間對話,並且以此展為基礎,開拓出未來的藝術契機。胡朝聖認為:「透過藝術,我們得以重啟另一双眼,看見被層層外在遮蔽的本質與真相,讓不存在的得以現形,建立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與理解,以此為基石向前催生推進的動能與可能。這神祕又繁複的創造過程來自於藝術家不斷凝視和外界(他者)之間距離的差異參照與對比,進一步達成自我思想的奔放、濃縮和淬鍊;然這凝視並非只單獨經由藝術家之眼指向創作核心,而是還透過他者目光一次又一次得以穿越、內觀和回返創作者自身狀態,最終產生具有超越性與啟發性的感知作品,與創作以外的觀者交流、對話並影響著世界。」策展人期待觀者經由《我倆之眼》,能超越地域、生活、文化背景等不同脈絡差異下而與其會面,從美學形式、主體意識、身分認同、集體記憶、哲學感知、媒體觀察、慾望探索、弱勢關懷、次文化研究、地緣政治等主題,對自我和世界能有更多體悟。也希望觀者從展覽中,想像藝術家透過他者互為双眼而成就創作的渠道與方法,進行藝術生產,豐富彼此的思想模式和生命。

双方藝廊首展「我倆之眼」將於2015年5月16日開幕,邀請來自台灣、印度、澳洲、美國以及日本等國共13位藝術家聯合展出,展出作品包括互動動力裝置、雕塑、攝影、錄像裝置與繪畫,參展藝術家:陳順築,陳萬仁,曲德義,尚恩.格萊德維爾(Shuan Gladwell),蘇尼爾‧高帝(Sunil Gawde),平川祐樹(Yuuki Hirakawa),何孟娟,徐永旭,丹尼爾.羅森(Daniel Rozin),蘇匯宇,陶亞倫,吳東龍,于軒。


--------------------------

Our Eyes

Exhibition:2015.05.16-07.12
Location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Reception:2015.05.16 3:00 pm
Opening Hours:Tue – Sun 10:30 - 18:30
Address :No.28, Lane 770, Beian Road, Zhongshan District, Taipei 104, Taiwan
TEL: +886 2 8501-2138
FAX: +886 2 8501-2338
-----------------------------------------
After two years of preparation by curator Sean C. S. Hu, Double Square Gallery will open its doors to the public in Da-Chi area, Taipei in May 2015. Double Square Gallery derive its name from the two rectangular spaces that form the gallery space, seeking to create endless possibilities with contrasting perspective of mutual reference (e.g. artist vs. viewer, space vs. community, periphery vs. center, local vs. international, subject vs. object, and so forth). The gallery’s underlying philosophy of operation is reflected not in dichotomous differentiation but in mutual reference, implying the gallery will focus simultaneously on art promotion, curatorial practice, research publication, and collection service; developing from these activities, we find in the current trend within contemporary art on the international scene, artistic production, exhibition form, professional collection, data analysis, academic research,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resource exchange, are all subjects in need of contemplation, discuss and study for Taiwan, hence Double Square Gallery is determined to create a brand new horizons for Taiwan and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As one of the pioneering cities of Asian contemporary art market, Taipei features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with rich resou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ts. However, art galleries and spaces in Taipei are forced to conform to commercial values as Taipei competes for the lead in art market with other Asian cities. Galleries and art spaces become conservative as such compromise restrict imaginations. Under the expectation of operating on the highest professional level, Double Square Gallery aims at expanding this landscape and become a supporter for the progress in arts. Different from museums, galleries, non-profit institutions, and alternative spaces, Double Square Gallery position itself as a brand new form of multi-functional art space. The gallery not only escapes the confines of traditional artistic practices, but also incorporates the best qualities from other institutions, allowing relief from the social stereotype to become the world’s first commercial art gallery that is able to fulfill diverse philosophies from artists and curators. Benefiting from close collaboration between curators and artists, every solo or group-exhibition hosted by the gallery will display commercial, academic, avant-garde, professional, and aspiring qualities. The gallery envisages itself to become a “museum-lized art gallery,” it also acknowledge the imagina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rom the global trend, especially the recent expansion of major art galleries in Europe and United States, hence organizing high-quality exhibitions and delivering professional services provide not only the indispensable momentum for global competition, this is also the what Double Square Galley expects to achieve.
Over these years, Nei-Hu and Da-Chi area have become prominent destinations for galleries in Taipei. This prompts Double Square Gallery to consider on the perspective required to compete on the global arena. In addition to the vision of research-based curating, the gallery directs the collection service towards gaining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becoming the most effective bond between artists and collector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Benefiting from familiarity with local art scene, along with the experience and ability in connecting international art communities, Double Square Gallery will provide collectors with the latest information, trends, and analysis, achieving the reputa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art gallery, exceeding the expectation of collectors around the world. The gallery not only expects to write a new chapter in Taiwanese art, but also plans to transfer resources acquired from commercial services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xhibitions. With the concept of “social enterprise”, the gallery wishes to establish mutual relationships with artists, curators, art galleries, collectors, and visitors.
Curated by Sean C. S. Hu, the inaugural exhibition Our Eyes embodies the name, direction and functions of Double Square Gallery. It not only point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dialogue with the brand new space, but also creat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arts by positioning itself as the place of happening. Hu writes, “with the help of art, we open another pair of eyes that can see through the disguise and unveil the kernel truth. They not only turn the invisible into the visible, but also shape our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om which we create the momentum and possibility for the progress in the arts. The mysterious and sophisticated process of creation actually results from artists’ continued gazing at their distance from the external world (i.e. others). Such kind of mutual reference and contrast liberate, condense and refine our thoughts. However, the gazing is not so much the unilateral imposition of artists’ sight on the core of creation as the bilateral exchange between artists and others through which artists may reflect on their Dasein and thereby create transcending and inspiring artworks. These artworks may interact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 viewers, charting the course of the world.” From the inaugural exhibition, Hu expects the viewers to see beyond the confines of geographical, living and cultural contexts, and obtain a firmer grasp of ones self and the world by looking at a diversity of issues such as aesthetic form,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dentity, collective memory,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media observation, exploration of desire, concern for the disadvantaged, sub-culture studies, and geopolitics. In the exhibition, the viewers are also encouraged to imagine how artists create their works in an inter-subjective way. Such imagination will enrich the thought and life of both the viewers and the artists.
Our Eyes, the inaugural exhibition of Double Square Gallery opens on 16 May 2015, exhibition features thirteen artists from Australia, India, Japa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presenting works of interactive kinetic installation and sculpture to photography, video installation and painting. Participating artist: Chen Shun-Chu, Chen Wan-Jen, Chu Teh-I, Sunil Gawde, Shaun Gladwell, Youki Hirakawa, Isa Ho, Hsu Yung-Hsu, Daniel Rozin, Su Hui-Yu, Tao Ya-Lun, Wu Tung-Lung, Yu Siuan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235441_1427099800931926_4825351572351015016_n  
 
代PO藝文新聞「我倆之眼」~~~藝術界這個星期六的盛事,双方畫廊開幕

展覽日期:2015.05.16-07.12
展覽地點: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開幕酒會:2015.05.16 3:00 pm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10:30 – 18:30 (Tue – Sun 10:30 - 18:30)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770巷28號 (No.28, Lane 770, Beian Road, Taipei)
TEL: +886 2 8501-2138
FAX: +886 2 8501-2338
-----------------------------------------------
在策展人胡朝聖歷經兩年的籌備與規劃,「双方藝廊」終於將在2015年五月中旬於台北大直敞開大門。以構成藝廊主體的兩個長方形空間而命名的「双方」,欲以二元參照的觀點開啟無限可能(藝術家/觀者、空間/社區、地方/中心、在地/國際、主體/他者…等)。不以二元劃分,而是「參照」的觀點映射出更多元的經營觀念,意味著「双方藝廊」將同時著重藝術推廣、策展實踐、出版研究以及收藏服務等面向;從這些課題思考之下延伸拓展出台灣正面臨之當代國際藝術生態中關於藝術生產、展覽型態、專業收藏、數據分析、學術研究、國際交流、人才培訓和資源交換的發展, 矢言要為台灣及國際當代藝術帶來嶄新視野與定位。

台北作為亞洲當代藝術市場的先驅之一,蘊藏著豐沛及穩固紮實的藝術環境與資源,而在亞洲各大城市積極爭取藝術市場地位之時,眾多畫廊、展覽空間卻被迫在學術與商業間取捨,以至於對藝術的想像受限而顯得保守退縮。双方藝廊在專業自許的要求下期待開拓更寬廣的視野,扶植藝術的前進,成為一雙有力的臂膀,將其定⋯⋯位為當代藝術生態中「另類的另類空間」以及「替代的替代空間」,成為繼美術館、畫廊、非營利空間和替代空間之後的新型態展覽場域,打破各機構之間現實條件下的鴻溝與疆界,擷取各自所長,破除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致力成為全球第一間實踐藝術家與策展人理念的商業藝廊,並在國內外策展人和藝術家通力合作下,使未來的每一檔展覽(個展和聯展)兼備商業、學術、前衛、專業和理想於其中,朝向全然美術館品質的標準看齊,讓「藝廊美術館化」;也回應全球當代藝術環境對於藝廊發展趨勢的想像、探索和實踐,尤其在歐美近日許多重要藝廊不斷擴張其空間與據點之下,對於展覽品質的自我提升以及服務更成為全球競爭下不可或缺的動能,這也是双方藝廊希望達成的目標。
近年來內湖大直地區儼然成為台北畫廊生態的新聚落,更促使双方藝廊思辯著全球競爭環境下所需具備的思考格局與觀點,除了在展覽生產的企圖心上以學術策展為主軸之外。双方藝廊也將以國際化規格和定位來經營藝術收藏部門的事業,在台灣過去已擁有的藝術活力與收藏實力上,成為藝術創作者與收藏家之間對內也對外最好的橋樑。憑藉著對台灣本地藝術生態的熟稔,與長期串聯國際藝術社群的經驗和實力,提供收藏家最有效益與影響力的即時資訊、潮流、數據與研究分析,成為最值得信任與期待的專業國際藝廊,希望能為台灣藝術環境創造歷史的新章節;未來也將運用在商業服務上獲得的資源轉移至支持展覽發展與研究的經費之上,以「社會企業」的概念建立藝術家、策展人、藝廊、收藏家與觀眾之間共好的關係。

開幕首展《我倆之眼》由策展人胡朝聖策劃,呼應藝廊名稱的定義、定位與功能,思索如何與這嶄新的展覽空間對話,並且以此展為基礎,開拓出未來的藝術契機。胡朝聖認為:「透過藝術,我們得以重啟另一双眼,看見被層層外在遮蔽的本質與真相,讓不存在的得以現形,建立對自己和世界的認知與理解,以此為基石向前催生推進的動能與可能。這神祕又繁複的創造過程來自於藝術家不斷凝視和外界(他者)之間距離的差異參照與對比,進一步達成自我思想的奔放、濃縮和淬鍊;然這凝視並非只單獨經由藝術家之眼指向創作核心,而是還透過他者目光一次又一次得以穿越、內觀和回返創作者自身狀態,最終產生具有超越性與啟發性的感知作品,與創作以外的觀者交流、對話並影響著世界。」策展人期待觀者經由《我倆之眼》,能超越地域、生活、文化背景等不同脈絡差異下而與其會面,從美學形式、主體意識、身分認同、集體記憶、哲學感知、媒體觀察、慾望探索、弱勢關懷、次文化研究、地緣政治等主題,對自我和世界能有更多體悟。也希望觀者從展覽中,想像藝術家透過他者互為双眼而成就創作的渠道與方法,進行藝術生產,豐富彼此的思想模式和生命。

双方藝廊首展「我倆之眼」將於2015年5月16日開幕,邀請來自台灣、印度、澳洲、美國以及日本等國共13位藝術家聯合展出,展出作品包括互動動力裝置、雕塑、攝影、錄像裝置與繪畫,參展藝術家:陳順築,陳萬仁,曲德義,尚恩.格萊德維爾(Shuan Gladwell),蘇尼爾‧高帝(Sunil Gawde),平川祐樹(Yuuki Hirakawa),何孟娟,徐永旭,丹尼爾.羅森(Daniel Rozin),蘇匯宇,陶亞倫,吳東龍,于軒。


--------------------------

Our Eyes

Exhibition:2015.05.16-07.12
Location :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Reception:2015.05.16 3:00 pm
Opening Hours:Tue – Sun 10:30 - 18:30
Address :No.28, Lane 770, Beian Road, Zhongshan District, Taipei 104, Taiwan
TEL: +886 2 8501-2138
FAX: +886 2 8501-2338
-----------------------------------------
After two years of preparation by curator Sean C. S. Hu, Double Square Gallery will open its doors to the public in Da-Chi area, Taipei in May 2015. Double Square Gallery derive its name from the two rectangular spaces that form the gallery space, seeking to create endless possibilities with contrasting perspective of mutual reference (e.g. artist vs. viewer, space vs. community, periphery vs. center, local vs. international, subject vs. object, and so forth). The gallery’s underlying philosophy of operation is reflected not in dichotomous differentiation but in mutual reference, implying the gallery will focus simultaneously on art promotion, curatorial practice, research publication, and collection service; developing from these activities, we find in the current trend within contemporary art on the international scene, artistic production, exhibition form, professional collection, data analysis, academic research,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resource exchange, are all subjects in need of contemplation, discuss and study for Taiwan, hence Double Square Gallery is determined to create a brand new horizons for Taiwan and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As one of the pioneering cities of Asian contemporary art market, Taipei features a supportive environment with rich resou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ts. However, art galleries and spaces in Taipei are forced to conform to commercial values as Taipei competes for the lead in art market with other Asian cities. Galleries and art spaces become conservative as such compromise restrict imaginations. Under the expectation of operating on the highest professional level, Double Square Gallery aims at expanding this landscape and become a supporter for the progress in arts. Different from museums, galleries, non-profit institutions, and alternative spaces, Double Square Gallery position itself as a brand new form of multi-functional art space. The gallery not only escapes the confines of traditional artistic practices, but also incorporates the best qualities from other institutions, allowing relief from the social stereotype to become the world’s first commercial art gallery that is able to fulfill diverse philosophies from artists and curators. Benefiting from close collaboration between curators and artists, every solo or group-exhibition hosted by the gallery will display commercial, academic, avant-garde, professional, and aspiring qualities. The gallery envisages itself to become a “museum-lized art gallery,” it also acknowledge the imagina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rom the global trend, especially the recent expansion of major art galleries in Europe and United States, hence organizing high-quality exhibitions and delivering professional services provide not only the indispensable momentum for global competition, this is also the what Double Square Galley expects to achieve.
Over these years, Nei-Hu and Da-Chi area have become prominent destinations for galleries in Taipei. This prompts Double Square Gallery to consider on the perspective required to compete on the global arena. In addition to the vision of research-based curating, the gallery directs the collection service towards gaining international visibility, becoming the most effective bond between artists and collector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Benefiting from familiarity with local art scene, along with the experience and ability in connecting international art communities, Double Square Gallery will provide collectors with the latest information, trends, and analysis, achieving the reputa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art gallery, exceeding the expectation of collectors around the world. The gallery not only expects to write a new chapter in Taiwanese art, but also plans to transfer resources acquired from commercial services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xhibitions. With the concept of “social enterprise”, the gallery wishes to establish mutual relationships with artists, curators, art galleries, collectors, and visitors.
Curated by Sean C. S. Hu, the inaugural exhibition Our Eyes embodies the name, direction and functions of Double Square Gallery. It not only point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dialogue with the brand new space, but also creat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arts by positioning itself as the place of happening. Hu writes, “with the help of art, we open another pair of eyes that can see through the disguise and unveil the kernel truth. They not only turn the invisible into the visible, but also shape our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om which we create the momentum and possibility for the progress in the arts. The mysterious and sophisticated process of creation actually results from artists’ continued gazing at their distance from the external world (i.e. others). Such kind of mutual reference and contrast liberate, condense and refine our thoughts. However, the gazing is not so much the unilateral imposition of artists’ sight on the core of creation as the bilateral exchange between artists and others through which artists may reflect on their Dasein and thereby create transcending and inspiring artworks. These artworks may interact and communicate with the viewers, charting the course of the world.” From the inaugural exhibition, Hu expects the viewers to see beyond the confines of geographical, living and cultural contexts, and obtain a firmer grasp of ones self and the world by looking at a diversity of issues such as aesthetic form,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dentity, collective memory,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media observation, exploration of desire, concern for the disadvantaged, sub-culture studies, and geopolitics. In the exhibition, the viewers are also encouraged to imagine how artists create their works in an inter-subjective way. Such imagination will enrich the thought and life of both the viewers and the artists.
Our Eyes, the inaugural exhibition of Double Square Gallery opens on 16 May 2015, exhibition features thirteen artists from Australia, India, Japa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presenting works of interactive kinetic installation and sculpture to photography, video installation and painting. Participating artist: Chen Shun-Chu, Chen Wan-Jen, Chu Teh-I, Sunil Gawde, Shaun Gladwell, Youki Hirakawa, Isa Ho, Hsu Yung-Hsu, Daniel Rozin, Su Hui-Yu, Tao Ya-Lun, Wu Tung-Lung, Yu Siuan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代發藝文訊息】台北101精品花園文創特展 時間4/18~5/10

 

101母親節-8   

 

 台北101推廣台灣文創又一舉!配合母親節的到來,自即日起至5/10於購物中心4樓都會廣場舉辦《精品花園特展》,邀請知名策展人胡朝聖擔任顧問,藝術家游文富操刀創作,以台灣在地天然素材羽毛及竹子,打造仿若樹林與草叢的花園風景,輕盈的素材讓整個展場就像漂浮在雲端的室內花園,美不勝收

花園中更有一300() X 230()公分的巨型愛心「幻羽之心」,由於能具體地傳達出豐富且滿溢的情感,象徵母親對子女無私的愛,而成為民眾拍照熱點,還有不少熱戀中的情侶同時也與台北101外的LOVE裝置藝術合影,兩兩串連向心愛的人表達心意。

 

101母親節-7

 

【向女性致意,精品花園概念源自頌揚母親】

  台北101《精品花園特展》是繼去年同期的第二屆特展,以花園生生不息、花朵盛開的鮮明形象,來象徵孕育生命的母性,同時也為女性的優雅特質喝采。今年特別邀請藝術界知名策展人胡朝聖及藝術家游文富,為精品花園注入更有意思、更深刻的詮釋。游文富以其知名的藝術符號─羽毛與竹子做為創作素材,羽毛溫柔的質感,直接訴說母性的關愛,也象徵著始終保護孩子的羽翼;竹子自有氣節高尚與優雅之意,它同時呼應到台北101建築的設計概念。而「幻羽之心」更是游文富特別為台北101設計的全新創作,柔和卻又堅毅,是這片富饒花園的核心,十足代表偉大的母性。

  《精品花園特展》場中並展示8大品牌─Roger Dubuis、Versace、Loewe、TOD’S、Longchamp、Michael Kors、Coach及Rimowa的經典作品,宛如花園中盛開的花朵,美麗點睛。台北101購物中心母親節檔期全館的佈置,皆以花園的概念為延伸,各出入口皆可欣賞到繽紛的花草色彩,為來館民眾獻上最優雅的節慶氛圍。

 

 

 

 

101母親節-6  

 

【台北101持續注入藝術文化,為不同空間創造新樂趣】

 續關注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台北101,自創始之初,即在建築內外設置多個裝置藝術,最著名的有位於信義路側廣場的大型LOVE,吸引來往民眾駐足欣賞。去年台北101更在辦公大樓一樓大廳開設Gallery 101,至今已經歷5個展期,廣受租戶好評。購物中心方面也不斷推動文創類品牌與活動,這次更是在上半年最重要檔期,與台灣藝術家合作打造《精品花園特展》,顯示台北101將台灣創作者介紹給民眾的決心十足。台北101利用自身許多大小不一的空間,持續引進藝術文化活動,希望能達到推廣台灣文創之效,同時也為空間本身帶來活化的效果,讓民眾每一次的參訪,皆有新感受。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98999_orig

 

就在藝術空間四月份的藝術展覽是來自日本的澤拓舉辦的個展(THRRAIN),

展覽呈現澤拓僅期的作品表現

包括了一大件大型錄像裝置以及五件錄像、還有藝術家的創作手稿

 

5613265_orig  

澤拓的錄像作品經常將寫實的影像結合夢境般的畫面,

融入飛機與旋轉木馬元素等

其獨特的風格呈現充滿了幻想與詩意的日常片段

探討記憶與真實的混沌狀態。早期的創作獲得眾多的注目與討論

先後受邀於國際各大雙年展、三年展,他的作品

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對台灣喜歡藝術的觀眾應該不陌生

澤拓舉辦的個展(THRRAIN),解釋為領域、界限

其構想源自年幼時觀看鏡頭的經驗

初步意識到自我存在、人格形成的時刻,雖然感受恐懼卻又歡欣興奮

藝術家以三面放置展場不同位置的巨大鏡面

運用鏡頭折射原理反射出投影畫面,觀眾必須都過鏡子中的影像

才得以了解影片中左右顛倒的文字訊息

藝術家藉由鏡子劃分了外在的現實世界與裡面的領域,

鏡像中的自己以及反射的錄像是虛是實令他深感著迷

 

8477495_orig

 

澤拓的作品始終呈現一種虛實交錯截然不同的觀看經驗,也創造出一種詭譎又迷人的氛圍。

他希望觀眾從介於虛幻與真實之間的新作

,思考一個人的存在是要藉由視覺觀看的滿足以或是心靈上的自我內化。

展期自2015年4月11日到5月16日,開幕酒會在下午四點開始

 

就在藝術空間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10658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7巷45弄2號一樓
1F., No.2, Alley 45, Lane 147, Sec. 3, Sinyi Rd. Taipei 10658, Taiwan
電 話 Tel +886-2-2707-6942
傳 真 Fax+886-2-2755-7679
營 業 時 間  Operating Hours 13:00~19:00
每週一公休 Closed on Monday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Sphoto_20140411001  

 

陳擎耀個展 親愛的Mr. Chen,我們愛您!

Dear Mr.Chen,We Love You! ─ Chen Ching-Yao Solo Exhibition

展 期:2015/04/11 - 2015/05/02
開幕酒會:2015/04/11 (六) 19:00
展覽地點: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 (台北市新生北路三段56巷17號B1)
網 址:http://www.vtartsalon.com
聯絡電話:02-2597-2525
EMAIL:info@vtartsalon.com
開放時間 : 週二至週五 11:30 - 19:00 | 週六 13:30-21:00 (週日,週一公休)

 


  「上帝造人,而人也在各地處處造神,那麼這些被造出來的所謂的政治的神,竟是如此的容易被替換及創造的,當然我想我也可以輕易的去替換他們,變成神,而且毫無疑問的,大家也必須愛我...」─陳擎耀。

 

  陳擎耀,1976 生於臺灣,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2001年曾獲台北美術獎。重要的展覽節錄2013「國際收音機體操」福岡亞州美術館,2012日本;「陳擎耀個展」美古畫廊,釜山;2011「後民國—沒人共和國 」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2014年於東京Tokyo wonder site駐村。

 

  長期以來,陳擎耀創作方向圍繞在政治與文化兩個方向上,政治上多用詼諧及嘲諷手法代入傳統繪畫形式,用輕鬆戲謔手法嘲諷亞洲文化中所謂的領袖神化崇拜。而在文化方面的探討上,則試圖用影像的方式釐清台灣文化及日韓文化中的異同。

 

   此次於VT非常廟藝文空間個展中,延續以往一直關注的政治與文化兩個面向,繪畫透過日、台、韓歷史中所產生的領袖造神的精神性探討,透過藝術家自我形象的投射進入被人神化的領袖肖像內,產生替換與被替換間對比興味。而關於台、日、韓的歷史文化間差異藝術家則用影像及裝置呈現,例如此次展覽中一作品「國民健康操」就是運用此手法,當熟悉的體操音樂弦律在耳邊響起,我們的身體就會不由自主的隨著節拍擺動, 藝術家透過外在影響而內化至身體的感官記憶,探討國家集體主義進入人民潛意識特殊文化。

 

此次展覽將於2015年4月11日於VT Art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展出。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985935_913477332017727_3768187329745257678_n  

 

發佈日期:2015年3月2日

● 展期:2015.03.28 – 04.26 11:0022:00 (週一休館, 4/6除外)
●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 開幕演出:2015.03.28 (六) 7:00pm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歷史斷面
● 參展藝術家: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開幕:
周育正×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展覽 × 演出藝術家:
陳松志×余彥芳
羅智信×鄭宜蘋
何采柔
戴翰泓
曾偉豪
西原尚
阿部乳坊

【台北國際藝術村】
周東彥

穿越昨日,今日駕臨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成立於2010年,每年數十位藝術新住民自全球各方遷入,與既有聚落­交錯共生。來自四面八方的藝術家以遊牧、或甚至自我放逐之姿,短期進駐寶藏巖。和先前­經歷時代動盪的先住民一樣,藝術家們懷抱著對生命的提問與台北城市的想望在寶藏巖落腳­,試圖在日常中引起漣漪。從2012年開始舉辦的寶藏巖燈節,顛覆傳統,匯入新意,邀­請來自各地的藝術家以寶藏巖獨特地形為創作舞台,創造出無可取代的作品,因此每年燈節­受到許多人的矚目與期待。今年燈節打破過往模式,首度規劃不同領域藝術家的跨域合作,­除了靜態展示的作品,也能與音樂、戲劇、舞蹈融合,展現不同樣貌。日夜更有不同風情,­供民眾細細體會。


● 官網 Website:http://www.artistvillage.org/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artthav

● 合作媒體 Media Partner:Accupass、Art plus、Art map、Bios Monthly、Fliper Megazine、La Vie、非池中藝術網、今藝術
● 贊助單位 Sponsor:Brianart55、Carmex、京盛宇、Optoma
● 合作單位 Cooperation Partner:The Wall Music、臺大粉樂町、臺北市臺大公館商圈協會

●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
● 主辦單位 Supervisor :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 承辦單位 Organizer: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
● 策劃團隊 Programming Team:
藝術總監:吳達坤
團隊:李依樺、周韵洳、楊晶晶、鄭巧玟、洪明化
媒體公關:楊筱薇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4447 不舒適的明日袁廣鳴個展

展覽日期2014.11.1-11.30

    TKG+台北

 

TKG+將舉辦「不舒適的明日—袁廣鳴個展」,展出袁廣鳴最新的創作,包括錄像、攝影與動力裝置作品。展覽以「不舒適的明日」為題,隱含人們尋求安適歸依的不可得,此次創作圍繞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延伸至生存處境的探問,思辨現代人的困頓與憂懼。

藝術家從2007年起開始拍攝家人、居住的環境,進行對「廢墟」、「家」及「逝去中」的探討,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呈現「日常」中的不安。此次展覽,藝術家的創作影像取自日常生活、廢墟、核能發電廠、太陽花學運時的立法院議場,透過鏡頭的紀錄,無論是日常場景、抗爭現場或管制禁區均無差別地呈現眼前。雖然現實取材有著難以迴避的政治情況,這卻並非藝術家此次展覽的首要主題;誠如藝評家王嘉驥所言,讓袁廣鳴更感興趣的,其實是在於發掘日常生活之中,受現實世界表象及常態的慣性遮蔽;或因為過於平淡平凡,以致於被視為理所當然,而持續受到壓抑、漠視,甚至不為人知的深層結構。或因如此,袁廣鳴的作品總是一再不安地顯露出各種對於栖居的憂懼,並且展現了家國隨時可能變故的難以安頓之思。

IMG_4442

 

袁廣鳴生於台灣台北(1965~),是早期台灣錄像藝術的先鋒,自1984年開始從事錄像藝術創作,也是目前台灣活躍於國際媒體藝術界中知名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象徵隱喻、結合科技媒材的手法,深刻傳達出人們當下的生存狀態,並且對人的感知及意識有著極具詩意的深入展現。2007年之後袁廣鳴全心致力於錄像藝術新的可能,《逝去中的風景》(2007)開創出以一種介於錄像藝術與電影之間的新型格式的動態影像作品,展現出一種迷人的劇場式日常。2011年推出的個展「在記憶之前」,則集結了常年來對於動態影像深入看法,分別以同步多投影、月光粉殘影的形式呈現「時間與記憶」及「身體與感知」的大型創作。

袁廣鳴受邀大型展覽不勝枚數,橫跨了亞洲、歐美的各大美術館、藝術中心及畫廊,其中包括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003)、美國舊金山現代藝術美術館的「01.01:Art in Technological Times」(2001)、日本ICC媒體藝術雙年展(1997)、廣州三年展(2005)、英國利物浦雙年展(2004)、紐西蘭奧克蘭三年展(2004)、新加坡雙年展(2008)、台北雙年展(1998、1996、1992)、漢城國際媒體藝術雙年展(2002)等。

 IMG_4443

近期重要展覽包括今年在福岡三菱地所畫廊舉辦的個展「掃描記憶:袁廣鳴的錄像藝術1992-2014」、第五屆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2014)、LV路易威登東京文化空間(2014)、第七屆亞太三年展(2013)。作品也受國內外美術館及私人收藏家等單位典藏,也曾擔任台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台北獎、台北縣美獎、公共藝術、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及美國亞洲協會美術獎評審等。

 

IMG_4445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b3dba2e-fd98-4510-a26a-ac20ceef86e8.jpg

 

 

展期Date:2014.10.29 (Wed) -11.30 (Sun)
開幕Opening:11.1 (Sat) 4pm
座談Talk:11.1 (Sat) 2pm
 

就在藝術空間年度國際專題策展「南洋拓樸-第二章」,十月底即將登場的是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新加坡代表藝術家——何子彥(HO Tzu Nyen)。

「南洋拓樸」是象徵一份超越地理與政治框框、重視歷史、邊境等領土爭議對人民的意義之外,關於自身、河流、海洋和記憶的拓樸相位。何子彥為新加坡在電影及視覺藝術創作領域極為傑出的一位,其作品經常大量地使用聲音以及非線性的敘事影像,回溯新加坡本身的歷史及探究哲學上的宏觀命題。近年最為人熟悉的作品便是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所呈現的作品《無知的雲朵》(The Cloud of Unknowing)。就在藝術空間繼上半年邀請的三位東南亞國際知名藝術家來台後,隆重引介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于10月29日至11月30日舉辦首次台灣個展,敬請期待!!!


何子彥 
1976 出生于新加坡
2007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研究計劃MA
2001 澳洲墨爾本大學,維多利亞藝術學院 BA
    
何子彥的創作範疇橫跨電影、繪畫、現場表演以及寫作,作品曾在各大國際美術館、畫廊、影展及藝術節展出,近期個展:新加坡Michael Janssen Gallery(2013)、東京森美術館(2012)、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新加坡館代表藝術家(2011)、雪梨藝術空間(Artspace, 2011)、南澳大利亞當代藝術中心(2007 &2010)。

近期參與聯展包含:紐約古根漢美術館“No Country” (2013)、第五屆奧克蘭三年展(2013)、倫敦泰德美術館“No Soul for Sale” (2010)、新加坡雙年展(2006)、第三屆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2005)

影展:41 '1 Director's Fortnight坎城國際影展(2009)、第66屆威尼斯國際影展(2009)、日舞影展(2012)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平川祐樹_Vanished Tree 01.jpg

我們活在時間的巨流裡,透過時間理解事物,卻往往迷失在其中,

平川祐樹透過漫長且緩慢的巨幅影像呈現那每一瞬間消失記憶。

 

旅德日本藝術家平川祐樹〈Youki Hirakawa〉,將於9/12()- 12/21()首次來台舉辦「消逝之境 / In Remembrance of Disappearance」個展。平川祐樹目前定居創作於德國柏林,作品曾獲Minokamo City Museum及國際知名新媒體展覽邀請展出,也曾於2013年受邀至國立台灣美術館參與「數位藝術方舟」展出。作品風格獨特富有禪意,以錄像作品為主,深受日本知名藏家宮津大輔〈Daisuke Miyatsu〉與德國、歐美藏家喜愛與收藏。

平川祐樹承襲日本大和民族的細膩風格,結合成長年代的過程與跨國文化的省思,將錄像、電子科技的美學涵養運用記

 

 

此次平川祐樹「消逝之境」個展中,呈現從2012年經典作品與新發表作品(6)。以屏幕、投影等不同裝置方式在全黑的展場空間中呈現;讓人們遊走於空間中,體驗自然緩慢演變的當下,進而感受緩緩流逝的時間。

藝術家平川祐樹更為其中一件錄像作品《Frozen Leaf》規劃出獨立區塊,安排投影裝置在全黑並帶有私密性的空間襯托出藝術家提出的「時間流逝」概念,完整呈現《Frozen Leaf》作品葉子結霜及雪融時細膩的變化。透過這樣不受干擾的的環境,強調出觀者與時間流逝之間的關係,突顯時間本身於空間中流動的存在感。隨著工業時代以來接續數位科技時代下,人們習慣數字性的時間感提示,然而忘卻了時間本質並非數字度量的變化,而是萬事物質演變才是時間的本質。平川祐樹提出了人們對時間的理解遺失,從這裡做創作出發點,藉由此次展覽,在展場中重新找那些被「遺忘」的時間碎片。

 

 平川祐樹_Fallen Candles 04.JPG

作品中,燃燒中的蠟燭被放置在紙上,蠟燭的蠟自然地形繪出時間推移的多樣形式。自古以來,蠟燭扮演著黑夜的光明,在全球許多神聖的地方上使用,同時具有推量時間,喚醒逝者回憶的意義,作品呈現多樣的時間透視及時間推移的主要意義。

 

平川祐樹_Frozen Leaf  02.jpg

結晶的冰在葉子上慢慢地融化,葉子顏色因水分被吸收而漸漸地變深,最後完全消逝在黑暗之中,平川祐樹藉由自然現象中的微小變化,如雪地中樹木結霜的葉子,亦或是室內外有溫差的建築物,企圖形繪出消逝的景色,進而呈現細微且無法估測的時間變化及物件內在的能量轉換。

 

 

 

 

平川祐樹_In the Mist of Time.jpg  

錄與過程中的方式完美呈現,以緩慢、單色、細膩的自然體和物件(樹、石、葉、蠟燭、霧、馬…)等具有溫度感的詩意性作品,反思現代人對於時間流逝的忽略與遺忘。

展期Date :

2014.9.12 (Fri.) - 2014.12.21 (Sun.)

地點Venue :

MOT/ARTS (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223F)

MOT/ARTS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20773_10152615790092518_4903253823029554638_n.jpg  
 
展覽時間:2014.7,25~9.14
展覽地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館展覽事
 
「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亡實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趣失矣!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對之通神也。」
──東晉‧顧愷之《論畫》

此處文句的意思簡略來說,是指寫真不對著實際對象來畫,會導致大的失誤,對得不準確也會產生小的失誤。而要準確表現對象則要「悟對」,即在描繪時從中體察對象的內心精神,領悟其傳神之處,這樣才能通神。顧愷之這段於中國畫史上有名的的立論,往往被後人用來指稱東方肖像藝術的主要觀念核心,也就是強調寫照人物由表入裡,由形及神的創作思維,透過創作⋯⋯者的觀察體悟、彼此交流,把握對象的內在性情與特徵,最終將外形與內神化合成象。經此悟對,最終在畫面上展現於人者即為物我交融的形象,並進而成為獨立存在的意象。

至於西方藝術思想所關注者雖從一開始便是以人為主,但一直要到文藝復興人文思潮的興起,倡導對人的尊重,使人本價值獲得肯定之後,肖像繪畫才擺脫了宗教與政治所講究的美化,正式進入世俗的現實生活之中,並且迎來空前的興盛。當時的藝術家們對人進行了追本溯源的分析,包括解剖、透視、比例、構圖及色彩的研究,為肖像繪畫立下許多後世遵循的普遍科學原則,直到攝影術發明之後,才出現了重大的轉變。這轉變在於人們認定,畫家因學養根基的不同,生活閱歷的差別,乃至於情感表達的方式有異等等,在觀察不同對象時所悟所感而得的意象自然也會出現極大的差異。然而,是否在攝影藝術的發明之後,人們就果真能透過機械之眼,一覽無遺地將所見的真實面貌給紀錄、凝結下來,完成毫無瑕疵的理想再現?其結果與繪畫最大的差異究竟為何?乃至於又該如何看待以肖像影像為對象的「再肖像化」繪畫等等,都成為肖像藝術難以迴避的提問。

凡此種種提問,即使今日進入所謂的後現代或者當代語境之中,與之相關的討論和思辨仍叨叨不休、莫衷一是。像是德希達(Jacques Derrida)便曾試圖以盲眼與哭泣為主題來探討肖像畫,以解構西方以「目睹」為中心思想的文化哲學;又或者如布希亞所言,影像非但無法成為認識對象的有力憑據,到頭來終究不過是一場製造「擬像」(Simulacrum)的徒勞。但是無論採取何種論調,我們始終還是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無論是繪畫或是影像作品,最終都將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尤其是在抽離了對象的任何背景敘述後,觀者與之四目相對的過程中,自然會投射、映照以至於流轉出各種得以喚起內在心靈意象的相互交感,似乎也與前述「悟對」之論有某種程度上的精神契合。

這次「晤對會面所──陳明聰個展X李民中個展」即是希冀透過肖像在繪畫與攝影兩種相異媒材中展現的不同樣貌,來探索二者可能碰撞出來的各種思想粒子。

陳明聰,不少人將他視為台灣藝術圈的數一數二的影像資料庫。原因無他,在其擔任攝影記者的近廿年間,不知獵攝到多少藝術家在展覽開幕或者其他活動場合的身影,迫使這些平常總習於隱身在創作之後的神秘族群無所遁逃,只能一個又一個乖乖地曝光在大眾面前。因此,不同的藝術家在他的眼裡,就像是不同的物種一般,他彷彿是生物學家般,抽絲剝繭地去研究每一個藝術家身上所具備的獨特性格與魅力,將之顯影出來;甚至進一步去挖掘出他們與家人、友朋以及創作之間或者彼此吻合,或者大相逕庭的對應關係。這一次,陳明聰從鏡後走到鏡前,搖身一變成為他已然觀察無數的物種之一。就觀者而言,透過他所捕捉到的藝術家群像,乃至於其轉換身份之後言行舉止以迄情緒心態上的變化,相信定然會對這一個定義特殊且多樣的社會組成群體有更多的認識。

李民中的創作長期以來,總是充滿著強烈而天馬行空的幻想奇趣。或許我們可以說,至少在他動念發起「肖像計畫」之前,遊走在他畫面之中的更多是眾多憑藉感覺而孕育出來,經常介於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生物系與物件,彷彿其所描繪的是宇宙生成最初失序而紛亂的混沌狀態,但卻在透過其過人的色感駕馭之下,形成某種難以言說的和諧狀態。(這或與其最喜愛的古典音樂,像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脫離不了關係。)然而,從2011年起,在思考著人是否會因為「得到一張畫而感到喜悅」的前提下,透過社群網站的消息傳遞,迅速由身邊的藝術圈友好開始,擴及到獲得全台灣各地的一般民眾支持,使得至今仍持續發展中的「肖像計畫」質變為其創作另一條乍看之下有別以往,卻似乎又能遙相呼應的脈絡。

因此,從兩人的創作出發點來比較,無疑有著明顯的不同,卻又由於在對象取樣上某種程度的疊合,尤其更包括了二人分別以自身擅長的媒材,以對方為對象的創作,使得數量相當可觀的展出作品自此建構出極為特殊的對照趣味。或者,我們也可以借用約翰‧伯格(John Berger)針對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所拍攝的傑克梅第的一張影像而生發的文字,作為有意前來一探此展者的觀賞指南:「想像有一座雕像,薄得不能再薄,靜止地但是並不僵硬,觀賞者不可能忽視它,而你只能探索與凝視。如果你瞪她,她也會瞪你。即使是任一座最平凡的畫像也是如此。這一切的差別在於你如何意識到,你與她的凝視的痕跡:像是在狹窄的走廊中彼此注視──或者像是一位祈禱者想像的途徑,而在走廊中的兩端一無所有。你只有一個方式可以接觸她──那就是靜立或凝視。」

最後,歡迎來到晤對會面所。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底歷險記

世博「城市之窗」團隊新作 台灣原創最大規模

 2013.10.10_265.JPG

 

3/22星期六晚上,到了國父紀念館拿了兩張貴賓票後帶著孩子直接入座,下午的畫展開幕聊到傍晚,來不及吃甚麼東西,還好畫廊有小點心可以吃,不明就裡的受了亞洲商訊總經理的邀請,心想,反正沒帶孩子看過甚麼舞台劇,衝著貴賓劵的好康,就跑一趟看看吧!

想不到,舞台一開始的前五分鐘,立刻就讓我覺得帶孩子來看這場秀真是太值得了,除了一般的舞台劇演出外,還有結合歌舞與3D動畫的呈現,效果非常好,馬上就讓我那好動的兒子願意乖乖坐下來欣賞節目。看到了幾位主要人物,性格好笑的冬冬最令兒子印象深刻。好聽的故事,有趣的海底世界的種種,最後當然也不免俗地藉由演出來教育孩子環保的重要性。是一齣CP質相當高的兒童劇喔!

 

以下是官方新聞稿的資料,PO在這邊讓大家知道一下幕後厲害的團隊,打造了一齣台灣原創的兒童劇!

 2013.10.10_248.JPG

 

  曾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看過主題秀「城市之窗」的人,對於它的節目內容和舞台設計應該都會留下深刻印象,而創作這個大型製作的台灣團隊「影舞集表演印象團」,如今為台灣的觀眾帶來同樣創新而且精彩的3D奇幻歌舞劇:「海底歷險記」。

 

不同於多數兒童舞台節目,這個多媒體歌舞劇從故事、舞蹈到音樂和動畫,全都是台灣原創,而且論規模,總編導陳琪驕傲的說:我們用心地注入台灣原創力,精緻的設計劇中每個環節,用國際級的標準打造高規格的世界級作品。

 

《海底歷險記》正如它的名稱,是一齣奇幻的海洋冒險故事。故事主角外星小博士法蘭茲和他在地球的四個小朋友,搭乘能夠上天下海甚至穿越時空的糖果車來到地球深入海底,探究海洋變色的原因,展開一段精彩刺激的海底冒險。過程中主人翁遭遇困難時勇敢共渡難關,重視彼此的友誼,又發揮互助之精神,藉由整個海底歷險的故事,傳達珍惜資源和保護海洋環境的教育觀念。

 

此次《海底歷險記》的全台巡演,製作團隊秉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全劇依照國際級巡演規格隆重製升級,不但重新編修劇本,增加表演者與影像的互動,總編導陳琪更特地邀請編舞家崔秉媛老師與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張文美老師,參與這次新編《海底歷險記》的舞蹈及雜技動作設計,為全劇打造一支身懷絕技、武功高強的蝦兵蟹將軍團,讓劇中海神世界的軍容更加盛大。《海底歷險記》集合影舞集國際一流創作團隊製作的精彩成果,定會超乎民眾對親子劇的想像。

  

3D奇幻歌舞劇《海底歷險記》台北場在322()23()於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並特別在322日晚場舉辦環保小戰士之夜」,號召小朋友成為環保小戰士,一起參與守護地球的任務,主辦單位並將舉辦海洋生態等課程,讓環保小戰士具備更多守護環境的知識與能力。《海底歷險記》售票熱烈,寓教於樂,廣受小朋友和家長喜歡,下一場演出的時間是41213日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廰,請民眾把握機會進場觀賞,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影舞集由藝術總監陳瑤和總編導陳琪姊妹於2000年在台北創立,他們希望藉著「海底歷險記」,讓孩子們透過體驗戲劇開發想像力,同時落實關懷生態環境與保護地球的行動。

 

在此之前,「影舞集」最知名的事蹟,是成為上海世博唯一主題秀「城市之窗」製作團隊,2008年接獲上海世博主辦單位邀請,與四到五個國際團隊分別提出主題秀提案,最後由唯一代表亞洲的影舞集表演印象團脫穎而出,與上海廣播電視台和上海東方傳媒集團公司共同負責這個節目。約300人組成的工作團隊經過一年半準備,於20105月起在世博專為主題秀打造的表演廳連續演出半年,觀眾人達到百萬,而且佳評如潮。這個40分鐘的音樂劇獨特的魔術方塊舞台兼螢幕設計,讓觀眾驚嘆連連。

 

幕後英雌

 

2013.10.10_262.JPG

 

 

瑤從事電腦動畫和數位電影特效設計和創作已十餘年。她1992年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的碩士論文作品電腦動畫短片Chance Formation在國際動畫大展Siggraph獲得藝術類最佳影片獎,畢業後經歷1990年代好萊塢電影特效蓬勃發展的時期,並曾以動畫導演、藝術指導、專案總監和製作部門主管等身分參與或主導十幾部好萊塢院線電影和其他大型案例的設計製作,包括「魔宮帝國」(Mortal Combat)、「蝙蝠俠第四集」(Batman Forever)和「魔鬼戰將」(Under Siege II)等等。

 

琪以專業策展人的角色,籌辦19981999年的「台北藝術節」、及之後的多屆「國際城市藝術節」、「國際舞蹈營」,並在台灣首度推出「世界音樂節」,積極策畫讓多元藝術活動與國際接軌。曾製作多齣膾炙人口的中文音樂劇及舞台劇

並擔任上海世博主題秀「城市之窗」的總製作人。陳琪曾陸續在台北藝術大學、輔仁、東吳和文化等大學教授藝術管理與行銷及非營利事業管理課程。

 

「海底歷險記」環島巡演的詳請如下:

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 2/8(六)14:302/9(日)14:30

台北市國父紀念館   3/22(六)14:30&19:303/23(日)14:30

新竹縣文化局演藝廳 4/12(六)14:304/13(日)14:30

台南市文化中心     5/17(六)14:305/18(日)14:30

高雄至德堂         7/19(六)10:3014:30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想像的製造”-杜珮詩個展Art Taipei #D05“ 陳張莉&王璽安”雙個展

 

想像的製造MakingFantasies_杜珮詩_定格動畫三頻道投影_2013  

 

開幕: 2013. 11.08(Fri.) 4:00 pm

展期 2013. 11.08(Fri.)~2013.12.15(Sun.)

地點: 就在藝術空間 ( 台北市信義路 3 147 45 2 1 )

藝術家導覽: 11/16, 11/30, 12/7 共三場. 5pm開始

"陳張莉&王璽安"雙個展於Art Taipei  展位: D05  展期:2013. 11.07(Thu.)~2013.11.11(Mon.)

 

 

就在藝術空間11月份檔期將展出代理藝術家杜珮詩《想像的製造》 2013全新創作個展。 將有 3件定格動畫作品,包括一件三頻道,及兩件單頻道。與之前創作內容偏向較歷史或時事批判,這次作品回歸 探討想像與動畫的本質

動畫,一種透過人類視覺殘留的特性,將連續圖像快速播放而 生的幻覺;一種經由人為想像與形塑造型的能力,所生 的非寫實動態效果,可以 是「製造而出的想像結構」。藉由三件在主題上看似無直接關聯的動畫作品,思考想像在動畫影像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 想像如何透過敘事脈絡體現我們的存在與記憶,以及 構與現實間的關係。

第一件單頻道 《遺願》首先收集了七位名 人的遺言,透過文字描述,杜珮詩幻想這些臨死前的心願一一在影像中實現的樣貌,並串聯成一部動畫。 第二件與展覽同名的三頻道 《想像的製造》 由大量紀實攝影名家作品接續而成,手法類似影像的故事接龍, 目的在於讓影像的結構 生異動。 最後一件單頻道 《金剛》 取材於1933年同名的 構怪獸影片,杜珮詩 在作品中混合了1933年與2005年同名的重拍電影中金剛的特寫片段,像是一部精華版 影片剪輯。然而,從1933年早期電影定格拍攝模型動畫,到2005年擬真的CGI質感,幻想風格背後對比的是動畫特效的時代推移。

 

在製造想像的概念下,本展覽不只 關注影像與敘事之間新的可能性,更進一 欲使觀者重思動畫的本質。

展覽期間,將有3次藝術家導覽活動 ,日期為11月16日、11月30日及12月7日,下午5點開始。歡迎對杜珮詩的創作有興趣的民眾前來參加!

有關杜珮詩

杜珮詩1981年出生於台灣苗栗縣,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系畢業之後,2005年前往英國倫敦大學金匠藝術學院深造,獲創作碩士學位,為目前台灣極具潛力之新生代創作者。留歐其間作品多次受邀參與國際性展覽,包括:「 分裂—台灣2.0, 林茲電子藝術節  (奧地利,2013)、, 「啟蒙之光—台灣媒體藝術展」(新加坡當代藝術中心,新加坡,2013)、「我們看見什麼」 (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日本,2013)、「 《移動中的邊界:跨文化對話》台灣-以色列交流展 」( 赫茲里亞當代美術館,以色列,2012 ) 、「 後民國–沒人共和國 ( 高雄市立美術館,台灣,2011)、「記憶的總和–2010關渡雙年展」(關渡美術館,台灣,2010)。 近期重要個展包括「可見的敘事–杜珮詩個展 」(鳳甲美術館,2012)以及「另一個美好的一天–杜珮詩個展」(臺北市立美術館,2009)。

陳張莉&王璽安”雙個展於Art Taipei,#D05展位

就在藝術今年將以“陳張莉&王璽安” 雙個展形式於Art Taipei參展。 兩位藝術家對於抽象畫面的處理有著兩種不同的調性及風格 : 陳張莉老師多年繪畫的精進及淬鍊,畫面大筆揮灑,多重顏料堆疊,呈現成熟且奔放自如。而王璽安對於畫面的小心謹慎,細緻的將顏料薄塗再打磨,不放過任何細節。兩種不同的抽象作品,兩個不同世代,一位中年但保持青春活力,一位青壯但有著老成的心靈。這樣不同個性及畫風,將一次呈現在展場中。

Art Taipei 展期:11月8日- 11日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cj_lux  

陳界仁個展
Chen Chieh-jen Solo Exhibition

 


盧森堡現代美術館
MUDAM
LUXEMBOURG


2013/10/05-2014/01/19



台灣當代藝術家陳界仁受邀於盧森堡現代美術(Mudam Luxemburg)舉辦個展,展期自2013年10月5日至2014年1月19日,此為該館自2006年開幕以來,首次舉辦華人藝術家的個展,並由該館館長Enrico Lunghi 親自策展。展覽將以中型編年展的形式,展出陳界仁近十年錄影藝術創作中,三個主要階段的五件代表性作品。

展覽以《幸福大廈I》(2012)影片中,一群年輕人拉著一輛堆滿行李的推車,在城市裡漫無目的遊走的片段影片,作為整個展覽的序曲,圍繞在這序曲周圍的四個空間內,分別展出:陳界仁邀請因資方惡性關廠而失業的女工,重回工廠內「工作」,藉此討論新自由主義下當代失業勞工處境的《加工廠》(2013);藉由虛構的罷工行動,提出另一種國際連結想像的《路徑圖》(2006);以搭建虛構簽證空間的方式,與強勢國家的邊界控管政策進行對質的《帝國邊界I》(2008-2009);以及在帝國與國家機器對歷史記憶進行「再編碼」的治理工程下,從家族歷史與個體視域提出異議史觀的《帝國邊界II-西方公司》(2010)。



本展由:文化部‧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收藏家陳榮泉先生‧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共同贊助
展覽名稱:陳界仁個展-盧森堡現代美術館
展覽日期:2013/10/05-2014/01/19
展覽地點:盧森堡現代美術館
Mudam Luxembourg
展覽訊息:www.mudam.lu/en/expositions/details/exposition/chen-chieh-jen/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820130925134240  

展名
Exhibition
大玄玄社會-百姓圖
ILLUSION SOCIETY – PORTRAITS OF ORDINARY PEOPLE
展期 Date 2013.10.5 (Sat) – 2013.11.3(Sun)
開幕酒會
Opening
2013. 10.5 (Sat) 4:30pm
開幕座談
Artist Talk
王焜生 高子衿 常陵
Emerson Wang, Tzu-Chin Kao,
Chang Ling
2013.10.5 (Sat) 3 - 4pm
展覽地點 Venue MOT/ARTS
開放時間 Hours 11:00 - 20:00│Mon – Sun

 

 

 

 

「2010到2013年間的作品,是社會裡關於藝術的一些想法,身為創作者,對社會結構再感興趣,還是得赤著腳回歸藝術環節裡的某種角色。觀照每個過程,由動機到呈現,由個人風格拉回作者對創造力的自省,在自己創作崗位上革命。」       - 常陵

 

「大玄玄社會」反映藝術家常陵關注社會的興趣,同時也是他個人生活中記憶片段的呈現。作品中樸拙厚實的筆觸、豐富多變的色彩、隨心揮灑的線條,真實的呈現藝術家的內心想法。這次,他觀察社會的距離又走近了一步,也許看得更清楚更深入了些。於是,畫作中主體比以往更明確,作品的表現力度所給觀者的感受也更聚焦深刻。

 

這次,我們看見藝術家這幾年所秉持的恰恰精神,也欣賞藝術家從架構嚴謹恢弘的「五花肉」系列,到猶如反映生活現實多重鏡面的「大玄玄社會」創作實踐。「大玄玄社會」不僅是嶄新的創作,更是一場行動上的藝術,從回望自身開始、從而精準地淬鍊出高密度卻質純的態度,進而呈現新的個人風格。

 

常陵為台灣1970年代出生優異藝術家,家庭背景受到藝術、文學、音樂濃厚薰陶,並長期接受西方文化衝擊與洗禮長達九年時間,並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畢業,同時師事觀念藝術大師Christian Boltanski,於歐洲當地有豐富展覽經驗。常陵以獨特當代社會反思結合藝術創作,呈現出社會的內在深層意涵,正如同MOT/ARTS2008年成立以來,在創新中不忘原始初衷,持續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My works completed from 2010 to 2013 were about art in society. As an artist, regardless of how interested I am in social structures, I must eventually return alone to my predestined artistic role. I perceived carefully each process, from the motive to the presentation, from the style to the author’s contemplation over creativity. Any revolution I create must be from my post as an artist. - Chang Ling 

 

The Illusion Society reflects Chang Ling’s concern for, and interest in, society, but it also reveals the fragmentary memories he retains of his own life. His inner thoughts are vividly revealed through his simple and solid strokes, brilliant and ever-changing colors, and unconfined use of line. In this exhibition, the artist moves a step closer in his observation of social phenomena. Perhaps, he also sees deeper and therefore clearer, so much so that the subjects in these paintings become more defined than those in his previous works. Viewers will also notice that the artist’s presentation is both stronger and more focused than before. 

 

From Illusion Society, we can see how the artist lives up to the “spirit of aptness” to which he has adhered for years. We also see how he turns from the broader and more exact structure of his Streaky Pork series to the more diverse dimensions of society reflected in The Illusion Society. The Illusion Society is not merely Chang Ling’s latest creation, it is art in action: from retrospection and an intensely pure attitude to an entirely new personal style. 

 

Chang Ling, an artist born in Taiwan in the 1970s, grew up in an environment of art, literature and music at home. He was also molded and shaped by Western culture over a period of nine years, graduating from the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and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in Paris. He was taught by the master of conceptual art, Christian Boltanski, and had many exhibitions in Europe. Chang Ling combines artistic creation with his unique retrospection towards contemporary society, presenting deep insights into society. Similarly,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2008, MOT/ARTS has striven to live up to its original intent through constant innovations, continuing to create a better tomorrow.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7170_633291016714368_1013976448_n  

展覽期間│2013.09.27-10.25
開幕時間│2013.09.27 Fri 19:00
展覽地點│新苑藝術 台北 ⋯⋯
     (台北市八德路三段12巷51弄17號1樓)

  睽違兩年,新苑藝術將於2013年09月27日至10月25日舉辦耿晧剛最新個展「差異之間」。耿晧剛在此次展覽中呈現的作品形式多元,除了具視覺效果的畫作和物件,亦包含了大件數位輸出。此展覽中的三項中心主題以英文大寫縮寫涵蓋,簡稱為G.S.Z. The Difference Between: 我們也許可詮釋為Green colonialism (或colonial Green) - 綠色式殖民主義,Skull - 溫柔甜蜜的死亡, Zebra - 草原斑馬生命力。 無論是在「征服意志慾望」、「人世虛榮」、「意識形態衝突」等議題上,新展覽更反映出了藝術家面對多項關注議題之時,產生論述的思考進程。

  藝術家此次的裝置藝術與攝影作品延續Readymade的基本精神,卻企圖在挪用、轉移、再複製物件的同時,伸展個人的創作概念並且影喻物件可附有的雙重含意。除了使用已存在取得的現有品項組合成型的裝置物件外,再將斑馬繪畫、 殖民綠色系衣件裝置與人頭裝置原件拍照成為攝影作品,成為加強效果、放大尺寸、 以數位藝術噴墨單一版大圖創作,放大的攝影作品也成為單一版畫輸出,成為Readymade of readymade !  玩味的當然還有原件與輸出作品大小物件間的視覺差異效果、大眾習慣的尺寸大小與價格高低間的迷思,攝影成為破除既有概念與挑戰視線焦點的手段,企圖讓觀眾留下物件放大後的深刻印象。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Solo Exhibition by Keng Hao Kang 2013

Duration│2013.09.27-10.25
Reception│2013.09.27 Fri 19:00
Venue│Galerie Grand Siècle,Taipei,Taiwan
    (1/F, No.17, Aly.51, Ln.12, Ba-de Rd. Sec.3, Taipei, Taiwan, 10559)

  After nearly two years, Keng Hao Kang will hold a solo exhibition at Galerie Grand Siècle  to showcase his newest works.  The exhibition, nam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ill be held from September 27 to October 25, 2013.  The exhibition will feature a wide range of works, including paintings, visual art, and large scale digital works, and revolve around the three themes: G.S.Z.  “G” stands for “Green colonialism (or colonial Green)”; “S”  is short for “Skull” - symbolic of a sweet death; and, “Z” is the abbreviation for “Zebra” - symbolic of the vitality of a zebra.  The artworks echo the artist’s thoughts on issues that lie close to his heart, including “overcoming desires,” “mankind’s vanity,” and “ideological conflicts.”

  The installation art and photography featured by the artists continues the fundamental spirit of readymade, yet also attempts to divert, transfer, and then copy the objects at the same time.  This not extends his own creative concepts, but also echoes the double meanings that can be attached to the objects themselves.  In addition to acquiring and using readymade items for the purpose of composing installation objects, the artist also transforms paintings of zebras along with a colonial green series of clothing and human busts into works of photography.  The resulting effect is enhanced and the dimensions are magnified.  Through digital art, a work consisting of a large image is created through the spraying of ink.  A magnified work of photography is also outputted as a single edition print that becomes a type of “readymade of readymade”!  Of course, what is also interesting is the contrasting visual effects invoked the original objects and the various-sized objects outputted by the work.  The public is accustomed to the myth amongst dimensions, sizes, and price levels.  And, photography has become a method for getting rid of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n both concept and challenge, as it attempts to leave a deep impression on viewers with magnified objects.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7016

 

在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紅磚六合院西七館,七月開始將由海尼根主導一個新式、名為Heineken LIGHT Creative的空間,期望藉由海尼根的新產品Heineken LIGHT與藝術活動劃上等號的品牌形象,創造一個屬於海尼根獨特風味的文創空間。

首先在Creative Hotspot展出的藝術家,是由李明道AKIBO的「光虫」開始。

 

IMG_7009

結合了Heineken Light的品牌形象「Bounce」,將年輕既清爽的新形象呈現,海尼根行銷經理吳建甫Jeff,企圖打造躍動感、奔馳卻又有文化創意、休閒品味的空間,「不會受限任何與藝術呈現的形式,任何可能都可以與海尼根合作嘗試,沒有界線的可能性,也是Heineken Light所要傳達的訊息。」

IMG_7010

在場的人聆聽Akibo的解說:「Bounce」這樣的正面積極的態度,或許是藝術家對未來世界焦慮下的想法,也或許是你生人課題的一到抉擇,但強調的是,唯有蹲下在跳才會看得更高更遠,也唯有不斷地跨出跳躍的那步,生命才會不斷的自我超越而成長。

IMG_7015

牆面上所圖繪的樂器等,都是藝術家未來夢想所要打造而成的樂團的樂器,一起伴著光虫舉辦不插電的演唱會,是最美好的境界!

IMG_7020

看著這個可愛的光虫第一代,結合燈光音效以及太陽能發電,完全不插電的方式展出,因音感而律動眼前的螢幕。是的,我們不要核電、但是要有音樂,藝術家AKIBO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藉由太陽能的板充電,我們也可以有機器人,而且是結合聲效的機器人裝置作品!

 

IMG_7023

在接受我的採訪時候,Akibo從頭說起創作光虫的緣由,「其實是為了想幫我兒子找伴。」加上當年(2011)從電視親眼看到日本核災的災難畫面,由感而發的下的創作品,「如果有一天沒有電了,是不是就沒有藝術活動了?也沒有了音樂?但相反的,如果我們還有電創造音樂、藝術活動,就依然可以持續創造我們屬於自己的文化產業。」

 

IMG_7024  

看著這個可愛的光虫第一代,結合燈光音效以及太陽能發電,完全不插電的方式展出,因音感而律動眼前的螢幕。當然也要跟藝術家以及他的光虫創作品一起入鏡頭!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001

 

展覽名稱:日昨之島   展期:7.26~9.22

地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103,104展覽室

策展人;張禮豪  藝術家:台灣 林怡君、席時斌、黃品玲、彭賢祥。印尼 朱馬迪奧菲、阿古斯蘇瓦吉 日本奈良美智、大庭大介

 

001

 

展覽名稱:道法自然─洪凌個展  展期:7.26~9.22

地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102展覽室

 

 

 1   

展覽名稱:新詩意─當代水墨展  展期:7.27~9.8

策展人:周彤

參展藝術家:常進、高茜、杭春暉、黃丹、梁纓、劉丹、林葆靈、潘汶汛、桑火堯、單凡、沈勤、文鳳宣、徐華翎、徐累、徐加存、張見、周雪、張燕紫

地點:索卡藝術中心。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57號2F-1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7218187734  運動』在這個當代社會當中,它所代表的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一個名詞,同時它也成為一個動詞。──策展人  胡朝聖

 

近年來台灣社會間不斷地燃起幾股對於運動的熱潮,不管是奧運、高爾夫球、籃球、或者是棒球。而這般的熱情投入除了對於運動本身的愛好之外,另一方面卻突顯了台灣做為一個國家長期以來被國際所孤立的政治現實。在外交等策略上面,運動賽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可以很容易地跟國際做連結,也因此整個國家的集體意識、民族情緒,似乎從這裡面找到了一種出口。此外,國際的運動賽事當中,遊戲規則幾乎都是西方國家所制訂,我們能看到西方的強權如何去掌握了優勢背後的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色彩,有多少的在地化的運動,在全球化的潮流當中逐漸地弱化,甚至消失了

 

本次座談會中邀請到了澳洲、印度兩位藝術家會談,Shaun  Gladwell呈現出城市裡年輕人跟主流文化或者是城市國家的精英所建構出來的城市之間做一個對話,藝術家選擇了這種跟次文化還有身體有關的作品,突顯出了城市的某些荒謬性,也呈現出了另一種文化的可能性;Riyas  Komu則藉由他自己所非常熱愛的足球運動,來討論印度這個國家關於在地文化、關於階級問題、關於印度如何跟國際聯結。

 

『動見』集結台灣、印度、澳洲三方的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在過去創作的脈絡當中都和跟運動息息相關,其中所討論到的議題也相當豐富,整個聯展的過程幾乎像個全球當代文化的一種縮影跟投射。期待藉由藝術家作品所展現出來的角度,來挖掘全球化底下「運動」所扮演的不同的面貌,進而了解台灣的現實狀況,也提供我們觀看自我,認真的思考運動跟我們之間的關係。

 

錯過第一次座談會的人沒有關係,『動見』第二場座談會將於7/27(Sat.)登場。

 

 

 座談 Artists Talk   2013.7.27  (Sat.) 4–6PM

PART 2 :運動異化下之分身與身分 Identification  and Split Identity Resulted from the Alienation of Sports

藝術家如何藉由運動探索與消費文化之間的關係以及當代人類的身分認同。

The topic deals with how artist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culture and sport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beings in  modern era through sports. 

主持人 Host    / 胡朝聖 Sean C.S. Hu

與談人 Artists / 余政達 Yu Cheng-Ta陳萬仁 Chen Wan-Jen、陳擎耀 Chen  Ching-Yao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