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  

映像的語言.報導攝影先驅.記錄為攝影本質 

05 王信,《澎湖風土記》,1979_藝術家自藏

 

 

1970年代臺灣報導攝影先河攝影家王信,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為其豐厚的藝術生涯舉行首次回顧展,以「另一種目線」為名,透過作品計畫與創作時間雙軸,集結攝影生涯中具代表性的600件作品、14個主題與系列,刻劃了70年代戒嚴與白色恐怖時期報導攝影的社會氛圍,深刻的紀錄臺灣社會運動的進程,與2016年的現下,充滿共鳴。本次展覽展呈王信近半世紀的創作探索與成就,展出物件包含作品導言、文獻紀錄與大事紀、紀錄片和作品影像播映,期望忠實傳達王信原初的著眼和視角,展現其攝影觀照與行事風範。

 

「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蒐羅自1970年起,藝術家過去曾發表於報章雜誌和展覽的作品,與學生陳惠武導演近十年來的搶救修復,努力保存下了8090年代王信走訪臺灣田野紀錄的城鄉生活樣貌,再經由北美館展覽策劃雷逸婷的梳理,得以於本次展覽中呈現近半世紀未發表的創作遺珠,包含首次曝光的學生時期作品、初次發表關於消逝原住民文化的《霧台、好茶、三地門、大社》(1975),以及多為首次展出的《澎湖風土記》(19791989)系列作品,並收錄2003年始拍攝的即興數位攝影作品以及藝術家隨筆,透過這檔展覽帶領觀眾一同挖掘為人所不知的王信,也再再展現藝術家對土地的關懷與其深切的人文目線。

 

unnamed

 

 

北美館館長林平於記者會中表示:「王信一生僅舉辦過六次個展,『另一種目線王信攝影展』是她第一次於美術館舉辦的個展。這次展覽的關鍵是『整』、『理』,如何整出一個理路,王信作為實踐者的瀟灑,搭配館內策展人雷逸婷系統性的梳理,在北美館定著下來整理出了一個理路,除了看見王信的人道關懷,影像中亦多了一層對生命的尊重。館方安排展覽檔期時,透過與2016台北雙年展的交織,期望透過王信獨特的眼睛,讓造訪的國際訪賓,體驗2016台北雙年展的同時,能有更多的管道了解臺灣的社會縱深。」

 

王信表示:「在從心之年答應北美館的邀請舉辦個人的展覽,像天方夜譚一樣……我一向不願把攝影只當做個人表現的東西,我並不自詡為藝術家,對我而言,攝影的功用和價值是在它的記錄和報導性上,點滴記錄臺灣社會的變遷,至於是不是個人的藝術並不重要。」

 

「攝影的本質在記錄」

展覽策劃人北美館資深策展人雷逸婷表示:「王信相信,『映像也是一種語言』。相機對她而言,不只是記錄的工具,也是表現的工具。她以人道關懷為出發,為少數原住民文化與台灣城鄉庶民文化的消逝做見證,傳達不同文化差異應予尊重的觀點。她重視影像表達的敘事性,硬調子的黑白映像有著沉鬱孤寂的質感,以及準確而溫暖的情感。這次展覽延續2013年『台灣現代女性藝術五部曲』的基礎,耗時兩年籌備,透過空間設計與作品序列鋪排,期望做出在現高度、深度、寬度、氣度皆能忠實呈顯王信精氣神的展覽,以凸顯她作為臺灣報導攝影先行者的創作軌跡。大事紀文獻區有別於王信以往單純以作品為展覽重心的做法,『解剖』了王信的創作生涯,側寫她鮮少公開的個人背景。」

 

作為王信秉持「人該尊重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生活型態」信念的肇始,展覽選以兩個報導攝影系列為起點,藉由王信聲名大噪、曾於日本和台灣巡迴展出的「訪霧社」(1974)專題為開端,鋪陳進入「蘭嶼再見」(1974 – 1975)以達悟族生活紀錄為題材的系列展間;而「肖像論」(1975 – 1982)側寫了臺灣當代藝文界作家世代的風雅典範,傳達「透過鏡頭對『人』的一種詮釋,不在於記錄人的外貌,而在於呈現人的個性」的觀點。70年代王信走訪臺灣九大族,詳實拍攝了濃厚的鄉土關懷,與蒼海桑田的自然變遷,《霧台、好茶、三地門、大社》(1975)系列,記錄半世紀前以來,受都市化、自然災害摧殘前的古樸面貌。《澎湖風土記》(19791989)亦於畫面中保存了澎湖不復在的島民傳統和古蹟風貌,記錄了在地人生活的節奏。除了著名的黑白攝影外,本次展覽亦展出王信彩色攝影作品,包含遊歷印度等地的「印度、尼泊爾、喀什米爾」(1981)以及「景與物」(1972 – 1987)、訪踏西藏的「另一種存在」(1992)等系列,展場同時也見證了攝影工具發展演進的過程。

 

王信極少展出,亦鮮少公開談論她對攝影的觀點,在個展開幕的同時,北美館將舉辦藝術家開講開幕講座,王信將以本次展覽為引子,「另一種目線王信論攝影」為題,以創作者的角度現身說法談論攝影,分享個人的攝影歷程、對攝影倫理以及創作個面相議題的看法,展期從2016/10/29~2017/3/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