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About Art (9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王德瑜no80

 

  王德瑜個展—NO.80
A Solo Exhibition by Wang Te-Yu
No.80
11 April 2015~ 9 May 2015
 


 


2015-04-11 20.15.35  

 

 

2015年重新回到伊通公園,王德瑜試圖摸索的不只是空間,更是觀眾的身體,以及伊通的人味。

在這次全新發表的作品裡,

藝術家試圖藉由氣囊內交錯的隔間設計,讓觀眾穿梭在作品內部。

 

王德瑜展覽中的陳大正

 

 

我家好奇又頑皮的七歲寶貝,

立刻被要求脫鞋進入氣球囊這件事情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在摸索前進的,對他而言好像書本上的迷宮體驗在他身上

在氣球內鑽來鑽去,是一件這麼好玩又有趣的事情

比玩一組玩具還是在公園的遊戲場中玩耍更是興奮不已

看著他在那邊鑽來鑽去

我在旁邊看得也挺開心的!

唯一擔心就是怕他一時不小心的大頭跟大力氣把大氣囊給破壞了~~

 

王德瑜也嘗試調整氣囊內氣體流動的比例,

讓觀眾能在氣囊的外部隨意的攀爬,以觀眾的身體與作品的碰撞,

來賦予它在空間裡的定義。

 

 

 

 

2015-04-11 20.15.31

 

 

當然,在踩在氣球上的奇妙經驗也令他感到相當興奮

因為一會兒踩到這頭的空氣一個不穩整個人就跌入氣球中

躺在氣球就像躺在舒服的沙發或是軟軟的懷抱中

讓人不想起身~~~

只想安靜舒服地躺在其中

 

 

 

2015-04-11 21.30.33

 

 

關於藝術家王德瑜 About the artist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index/24

 

伊通公園IT Park

台北市伊通街41號2.3號

http://www.itpark.com.tw/current_exh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itnesses_880x700  

見證者—楊子弘個展

Witnesses — Yang Tzu Hung Solo Exhibition 

● 開幕時間 Opening:2015.01.10 (Sat.)
開幕茶會Opening Reception19:00
舞蹈表演Performance 20:00

● 展覽時間Date:2015.01.10 – 02.01 11:00-18:00 (週一公休 Closed:Monday)
● 展覽地點Venue: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 Taipei Artist Village Barry Room
● 藝術家名稱Artist:楊子弘 Yang Tzu Hung

此展覽是2014年由「台北藝術進駐國內人才出訪計畫」獎助至日本橫濱BankART1929駐村的成果發表。
展覽場地以我在駐村期間,遇到的兩件影響我當時創作上的轉捩點做為切割,並非強調個人原先的創作脈絡,
而以個人駐村的生活經驗闡述自然、文化與距離的衝擊,其一為太陽花學運,其二則是被暴風雪覆蓋的城市。

遠在他鄉,如何透過藝術創作與社會運動連結?以一種曾在現場的姿態與之產生關聯?
展覽名稱源自於我哥哥在2014年3月25日太陽花學運期間,抗爭民眾與他被警方用水柱驅離後,
在臉書上刊登的一則動態消息「見證」:

 

我是一個爸爸,有一個1歲半的男孩。

當晚見到行政院被攻佔,二話不說先告知老婆又即將北上,其後打給我老闆請假(立場堅硬擺明著要罷工),
立刻集結同志們北上,身邊的人都會跟我說你有家有孩子的人為什麼要跟著去? 去成大靜坐也很好啊?

 

經過這個晚上,可以確確實實地回答這些人的質疑。

如果不在現場,無法確認國家腐爛到什麼程度。

如果不在現場,無法體會30年前參與美麗島需要多少勇氣。

如果不在現場,不知道身後有數百同胞手握的有同樣的價值、信念。

驅離一人只要五秒鐘,犧牲的目的是爭取黎明升起。

 

如果不在現場,無法在人生銀行累積民主精神,在孩子懂事後將種子埋在心裡。

 

「見證」                                                                                          By 楊子玄

 

以這段文字做為開端,我將學運當時的實事、相關網路訊息、個人情緒與美術知識結合,做為展覽中畫作紀錄的材料。
觀者不論是否曾經到過現場,也不論過去、現在或未來,結合日本宗教中手持蠟燭進入洞穴中修行的習俗展示尊重與關懷,
讓觀者手持蠟燭做為「見證者」見證台灣民眾這段爭取民主的歷程;
倘若沒有觀者,就失去了留下這段歷史的意義,也顯示了民主與公民之間密切的關係;
「見證者」此次回台灣再次展出,做為一個見證過去的展覽,加入舞蹈重新闡述當時的心境。

學運發生前,於該年2月8日我遇到日本媒體號稱十幾年來最大的一次暴風雪,
生平第一次親身經歷在被雪覆蓋的城市裡,雪堆改變了生活周遭習以為常的事物,重新活躍在我的腦海裡,
並結合駐村時一個人隻身在國外時的孤獨感受,透過創作重新闡述雪堆風景在我腦中被活絡的想像。

 

The exhibition was realized in Yokohama, Japan in 2014 during my residency at BankArt1929 supported by the Artist-In-Residence Taipei. The exhibition reflected two major incidents I came across during the residency: one of them being the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and the other a city enshrouded in snowy thunderstorm, which posed immense natural, cultural, and geographic shocks to me instead of emphasising my own creative context.

How does one connect art and social movements when he is away from hometown? And how does one picture himself in the actual scene and related to it? The name of the event originated from a newsfeed titled “witness” from my brother’s Facebook page in response to the mass police attack on the protesting throng with fierce water streams on March 25, 2014.

 

I am a father of a boy, who is one and a half years old. The night I saw the Executive Yuan being occupied, I dropped a quick message for my wife and left in no time for the scene. I also summoned a herd of my fellow pals and called my boss for permission of a long leave, which was a firm request for a strike though. Many people were curious about my impulse, given I am a man with a family to take care of. They wondered why I didn’t just kick off a sit-in protest at NCKU. 

 

The night provided crystal answers to skepticism of many. If I weren’t there, I wouldn’t have realized how rusted this country is. If I weren’t there, I wouldn’t have recognized how much valor it took to participate in the Formosa Incident 3 decades ago. If I weren’t there, I wouldn’t have been touched by the deep, firm value and belief shared by thousands of my fellow people. It takes only a second or two to dismiss a person. The goal of our sacrifice is a dawn of hope. 

 

If I weren’t there, I would have opened my democracy account and deposited valuable spirits in it, which I then could pass on to my offspring.

 

The Witnesses

 Yang Tzu Hhsiuen

 

I included all the facts, online messages and personal feelings with the crystallization of my aesthetic knowledge as ingredients of my paintings. Whether the audience have been in the scene or not, they are asked to hold candles, as those Japanese religious practitioners paying tribute and care in caves, as witnesses of the entire democratization experience. The saga would have lost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without the witnesses, illustrating the proximity between democracy and the citizens. The exhibition Witnesses is now back in Taiwan, serving a testimony of the past and recounting the spiritual repercussions with a dance performance at the exhibition opening.

 

On February 8, just before the Student Movement, I came across a storm in Japan, which was considered by local media the most atrocious in the past decade or so.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was ever stuck in a city covered by snow. The snow changed everything I felt familiar with and refreshed my memory, invigorating the loneliness of an artist living abroad on his own. I then interpreted my imagination of snow through creation.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av2.jpg  

 不斷裂的生命之樹 |  波特蘭女性藝術家四人聯展

 

如果沒有樹、沒有紙,文字還能走出日常生活的客觀記錄,產生「文學」嗎?人類的文明是否會有不同面貌?


  一直以來,樹火始終關注於以「紙」為媒材發展的當代藝術。正由於紙與自然的緊密連結,藝術在「自然」的各種描述與反省,開啟了今年樹火一系列緊扣「自然」為主題的策展三部曲。從年前首部曲「觀察自然:《自然素描-萬神之森》攝影展」、年中二部曲「擁抱自然:《蒼穹羽翼》藝術家陳淑燕以紙的肌理-纖維,解構交織出其創作的內心世界」、直到第三部曲「回應自然:《不斷裂的生命之樹》」,邀請你開始思索自然與文明之間的依存關係。

走入美國波特蘭的紅杉國家公園,仰望所見,是近百米跑道長直抵天際高的紅杉。在地球的漫長演變,滄海桑田後,紅杉們依然兀自矗立數千年。數千年生命不若百年生壽的無知人群疾急嚷嚷,以劇烈加速度的破壞能量摧毀世界,它們始終以最平靜無常的態度面對生死變化。

在波特蘭這座與自然緊密連結的城市,四位女性藝術家Anne G. Greenwood、Diane Jacobs、Rachel Siegel與王淑如以「紅杉森林」為靈感創作的《不斷裂的生命之樹》,結合攝影、繪畫、裝置等多媒材的呈現手法,以象徵「文明」的紙與骨架雕塑出一棵棵紙樹,蔓延成一片紙樹森林的「自然」形象。「紙」不再只是文字的載體,更輪迴為紙樹森林,以另一種方式再生詮釋自然,藉此探討自然與人類文明的緊密關係。

現在跟著我們一起屏息靜氣,聽見紙森林棲地中的蟲鳴鳥吟,踏入全白靜樸的紙森林。由光譜中各色所形構的「白」,看似「無」實卻包含「所有」,如同一棵棵巨大紅杉看似靜默無為,卻孕育了無數生命、呼吸的空氣以及衍生的文明。

不要忘記,「自然才是世界」。
  一旦失去自然,所有生命與文明終將無以為繼,所有的進步只是滅亡的同義詞。若無法與之共存,人類永遠只是在生命史中的一則黑色幽默極短篇、一小段終將被遺忘的插曲。

 

 

 

 

 IMG_4033.JPG

Unbroken Arbor Vitae 

  For a long time, Suho has persisted in utilizing “paper” as the medium for developing contemporary art. Owing to the intimate connection between paper and nature, various depictions and reflections of art in “nature” have become the inspiration for Suho’s “nature” themed exhibition trilogy this year. This ultimately part three “Unbroken Arbor Vitae,” we invite you to start contemplating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Forests and humans are intimately linked, both in the air we breathe, and in the very creation of civilization -- from trees, we produce paper; through paper, we transmit culture.
  We are interdependent through gas exchange and as part of the same community of living organisms.

Unbroken Arbor Vitae (“Unbroken Tree of Life”) is a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of white
  paper trees that references the beauty of renewal in our cultural and natural world. White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all colors, the complete energy of light; it represents wholeness and completeness. It will be created for Suho Paper Memorial Museum in Taipei, Taiwan, by Anne G. Greenwood, Diane Jacobs, Rachel Siegel and Shu-Ju Wang, four artists based in Portland, Oregon.

Portland is a medium sized city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famous for our forests and notably the Douglas fir tree. We will use the native forest trees and their habitat of this region as a guide to create and construct an installation. As you walk through the Museum’s exhibition space, the viewer will experience a series of photographs, a video with soundscape, and a sculptural forest. We will engage and collaborate with youth communities here in Portland and in Taipei. Participants will reveal their personal relationship to nature as a means to inventory our communal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

Now, let us wait with bated breath and listen to the crying insects and chirping birds in the paper forest habitat. Let us enter the pure white and peaceful paper fore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isible spectrum, the white color may seem “blank,” but it is actually produc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all of the colors of the visible spectrum. This is just like the towering redwoods; although they may seem silent and still, they nonetheless nurture countless lives, the air we breathe and our civilization.

Don’t forget that “nature is the world”, once nature is lost, all life and civilization as we know will come to an end; all of the progress we have made is taking us ever closer to destruction. If we cannot coexist in harmony with nature, humans will forever remain a dark comedy and a short, long-forgotten interlude in the history of life.

展覽時間│ 2014 / 10 / 06- 2015 / 01 / 03   展覽地點│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週一 ~ 週六 09:30 ~ 16:30 / 週日休館
展覽票價│ 100元

IMG_4018.JPG

一條條年輪都是時間的累積,藝術家們以這樣表示樹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我們對待大自然也是需要時間的保護而非破壞

 

IMG_4022.JPG

 

藝術家描述了脈絡的文字:摘錄自Alison Hawthoren的The Rope


IMG_4021.JPG

近看藝術家搭起的樹,據說是以紙慢慢一層層搭建起來的,做出的效果彷彿如椹樹的樹皮一般

IMG_4020.JPG

 

以旅美藝術家林淑如為主,來自美國波特蘭的四位女性藝術家,將作品先在波特蘭的大型工廠架出後,再分別裝四大箱帶來台灣布展,樹的內部,以厚紙板先搭起一層層框架般的支柱後,在一層層的往外加入紙張,作出如同樹狀的質感,藝術家們要帶給我們的背後資訊是:現在你所翻閱使用的任何一張紙,皆出自於大自然,多年的累積而成,對待環境需要多關心與看待!

IMG_4028.JPG

 一棵樹的成長不易,從小幼苗到成長成大樹,需要不斷的灌溉與滋養,藝術家以輸出的布條影像將會場展現大自然的氛圍

IMG_4025.JPG

 

在一角落,也有投影的裝置,藝術家呈現大自然綠色大樹的概念

 


IMG_4030.JPG

 

為了推廣這樣的環保概念,藝術家分別與學校學生們合作,將他們心目中的樹木畫下,然後一張張串起,吊飾在後方的展區,以互動的方式,完整的呈現人與樹之間的關聯。也藉此強調自然與文明依存的關連。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endAttachment  Therefore, X=X.

因此,X等於X

兆旻個展

 

展期Date2014.8.2(Sat)-9.7(Sun)

開幕Opening8.2(Sat) 5pm

座談Talk8.2(Sat) 4pm

與談貴賓Guest黃建宏Chien-Hung Huang、徐明瀚Austin M.H. Hsu

-------------------------------------------------------------------------------------------------------------------

地點Venue:就在藝術空間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地址Add:台北市信義路31474521

1F., No.2, Alley 45, Lane 147, Sec. 3, Sinyi Rd., Taipei, Taiwan

電話Tel886-2-2707-6942 傳真Fax886-2-2755-7679

Emailpeiyu215@gmail.com   www.pfarts.com   連絡人:林珮鈺


就在藝術間將82日至97舉辦藝術兆旻展:《因此,X等於X。》展出的四件作品皆有一共同手法:藝術化了四件自不同作者的文本。《北人素描》(2009)、《一個紀念碑,清的(不)可能性》(2012)、《唱是不唱?》(2014)、《一熟悉的家》(2014)分研究了:《北人》(1971,白先勇)、《牯街少年人事件》(1991德昌)、《雨夜花》(1934,作曲/作周添旺)、《家》(1973,王文)。藝術家透過閱讀作者、及些作品作的背景、容、結構與辯論選擇適切的切入、形式、媒材概念將這些研究化成新作品。在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兆旻於文字、事、因果關係等等的與質問,以及藝術動員不同的譬喻、視覺語概念系統來請觀眾一同想像的能力。同些作品管非以系列方式思考完成,在本展中置放在一起清楚提供了一得以思考台會與個人-集體潛識變動所。 

「我事』之點彆扭不太自在的關係讓它的相遇成了一場戰鬥退的候,我信了它要的,沉浸在它身體裡;攻候,我看出了它的策略,想方法瓦解其攻輪輪戰鬥,在研究些作者及其作品的程中持著,直到我找到一個與其共的方式、一個暫時穩定的狀態,作品便成形。我的出發點與方法詮釋點評原作。而是把些作品視為個個事件,時間過去,到某個時間點我相遇,新的事件於是生。些事件/作品,在不同觀眾相遇的再次得不定。我的挑,就是讓這些即戰鬥,可能性富多某些觀眾來說,也有可能是再也展不下去的僵局。」-兆旻

兆旻出生工作於台,台北。2007年自麻省理工院媒體藝術與學碩士班畢業之後定居於紐約,在2012年返回台居住。近期重要展包括2012年《代怪-想像的死亡與復生》年展、2013年《little water》堂年展(日本大阪)、2013年《NG曼史》TKG+廊(台灣臺北)、及2014年《造音翻土:台灣戰聲響文化》立台北師範學院美術館/高雄美術館展。

藝術家座談會將于8月2日開幕當天下午4點舉行,本次邀請到黃建宏(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徐明瀚(北藝大美術學院博士生)兩位與談貴賓,將與藝術家鄧兆旻進行對談。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德育_天堂鳥_油彩畫布_152_4x152_4cm_1995  Soka_王德育_AD_Final-1   

 

悠遊藝想-王德育個展

Artistic Fantasy at Leisure–Wang Teh Yu Solo Exhibition

        台北索卡藝術中心將於2014719日至817日展出「悠遊藝想-王德育個展」。王德育乃是台灣當代的藝術史大師,渠於學術研究之餘亦從事藝術創作,索卡此次策畫的展覽呈現王德育個人創作歷程的三個階段系列作:(1)風景和花木、(2)歐洲意象、(3)台灣廟宇。作品從19932013年,共計16幅;從具象到抽象再回歸本土文化的深刻探討,數十載涵養盡情展現。在《悠遊藝想》中,可以一次觀賞藝術家心境的轉化,並體會藝術家對於周遭環境及人生境遇的感悟與內蘊,在大膽創新和成熟洗練的風格中體現深厚的藝術思維。

        風景和花木系列,乃是王德育早期對於大自然的細微觀察,色彩鮮明,花葉交織,繁複而不紊,考量的是構圖、形象和美感的呈現,著重的是色彩和筆觸的交織融會,如《慈暉》、《天堂鳥》以及《冬之戀》。又如《春舞》所欲捕捉的是櫻花綻開時的美不勝收,繪製此畫時,王德育腦中湧現葛希文 (George Gershwin) 的《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即興揮灑大小、緩急、輕重、濃淡的點點,宛如櫻花繽紛,傳達了畫中無以名狀的抽象美感。

歐洲意象系列,王德育著重以較為幾何的塊面結構來呈現《羅馬許願池》的雄偉感覺;以色彩亮麗的玫瑰窗和凌空扶柱的縱橫交錯來表現《米蘭主教堂》的繁複屋頂;以幾何色塊和色彩平塗使《威尼斯意象》的浪漫展現平穩寧靜;再以高聳的管風琴所傳達的天籟之音表現梅爾克修道院的莊嚴神聖。在「歐洲意象」系列的畫面上皆置入英文字母,錯落有致,更加強所欲表現的古城建築和教堂的意象。 

 

台灣廟宇系列,王德育援引台灣廟宇特有的炫麗色彩與宗教情懷,其精神內涵來自固有民間文化,以個人的藝術風格來表現,色彩鮮明亮麗,構圖繁複,使畫面產生內蘊的結構力。藝術創作是內蘊思想和情感的呈現,藉由「台灣廟宇」系列畫作傳達個人對鄉土所懷持的情感,並且呈現身為藝術史學者對台灣文化的觀想。

        此次索卡展覽特邀請集藝術史研究與藝術創作於一身的王德育,期能以其深厚的藝術內涵和獨特的繪畫風格,帶給觀眾精彩的藝術饗宴。

 

王德育_春舞_油彩畫布_81_2x91_4cm_1996-97

 

 

展名:悠遊藝想-王德育個展 Wang Teh Yu Solo Exhibition

展期:2014/07/19 (Sat.) ~ 2014/08/17 (Sun.)

開幕酒會:2014/07/19 (Sat.) 4pm

地點:台北索卡藝術中心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57號2F-1) 02-25700390 pr@soka-art.com.tw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明夢—廖祈羽個展
A Solo Exhibition by Liao Chi Yu
Lucid
Dreaming
25 May - 22 June 2013
Opening
Reception: 7:00pm, Sat., 25 May 2013


展出作品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308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index/708/308

相關活動
http://www.facebook.com/ItParkTaipei








創作自述 Artist Statement


清明夢是指做夢時知道自己在做夢,是一種意識完全清醒的做夢狀態。


回想做夢的經驗,是有那麼幾次確知自己在夢中—某個時刻、一個關鍵線索讓人突然意識到,「啊是在做夢」。﹛


我夢見兒時的玩伴還有全家一起出遊野餐,陽光閃耀耀的,空氣有種清新的味道。在意識到自己已是個成人,而玩伴仍然是孩童的樣貌時,便察覺這是在夢中。即便是在夢中,快樂如此真實。﹛


現實中,我們憑藉著感官與身體接收來自外部的訊息,影響思考與行動,相對於現實,清明夢是對自我內部的查照。﹛


玩伴在幼稚園畢業後就失去連絡,友誼的純真美好卻仍不時出現在夢中。﹛


我們的記憶往往由於複雜的時序、重疊的經驗,與真實事件間存在著一個空隙,想像造就了這個間隙,當我們回憶的時候,會隨著心理狀態、情緒、還有對事件的偏執產生我們以為的記憶。這間隙的萌生與創作是一種類似經歷,它們都是經過想像與理解進一步梳理出的細膩情感,它們依附日常生活,卻又透露出細微差異,其衍生物感性微妙。﹛﹛想像與記憶建構了夢境,而我的影像也是。

﹛﹛本次展覽透過多件錄像與錄像裝置,影像中的場景奠基於日常經驗的觀察,但又經過修飾,有時是再造。敘事中,我擁有多重身分,她們各自演繹著某個人生片段、一種普遍的私密經驗,延續過去作品,著重選擇與飲食相關的場域事件,一方面出自個人熱情,另一方面則是它有著生命不可或缺的經驗特質。觀者易於在影像中投射、回憶,而想像也藉此延伸。

﹛﹛如果說清明夢的世界提供了比日常生活更遼闊的舞台,讓想像所及的事,都有可發揮空間,可以與想念的人相會、克服現實的恐懼、享受完全的自由。那麼創作也是。﹛﹛

現實與清明夢的對照,即便充塞無奈之感,我們難逃傷感與命運,記憶裡所有好的壞的卻也因此支撐起我們的真實存在,以及向前走的理由與勇氣。


Copyright
c IT PARK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 St. TAIPEI,
TaiwanPostal Code: 10486Tel: 886-2-25077243Fax:886-2-2507-1149
E-mail: info@itpark.com.twwebsite: http://www.itpark.com.tw/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年的表面工程法

廖建忠個展

Surface Engineering Method of 2013-Liao Chien-Chung Solo Exhibition

展 期:2013/04/20 – 2013/05/18
開幕表演:2013/04/20 (六) 19:00
展覽地點:非常廟藝文空間 VT Artsalon





廖建忠,1972出生,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退伍後與歐佳瑞、賴志盛、邱學盟、葉介華、李基宏共同組成「國家氧」。近年廖建忠以一系列名為「表面工程法」的作品/技術名稱做為其創作主軸,此系列試圖用一種模型擬仿的方式模擬虛有其表的真實事物。

本次展覽為「表面工程法」系列作品的延續,藝術家希望用輕鬆的想法和縝密的擬仿技術去探討真實與擬仿的權力關係。據藝術家描述,本次展覽作品都應被視為獨立的事件與想法,不刻意強調作品與作品間的相互關聯性。此次共計展出三件大型裝置與數件小裝置,三件大型裝置分別為《堆高機》、《大白鯊》與《喇叭球》。《堆高機》為北藝大美術系內的機具做為模擬對象,藝術家用一比一的實際比例仿造出一台具有外觀但無實際功能的大型機具,而堆高機上所附載的是一件以氣泡紙包裹好的雕塑作品;《大白鯊》則為一件4公尺的仿作的鯊魚模型,作品呈現大白鯊巨大的身體以及被人們視為恐懼的樣貌,細看會發現這巨大的生物下所裸露出牙齦大嘴內並無任何牙齒,藝術家將與沒有牙齒的大白鯊遊玩及互動,呈現微妙權力關係狀態,展覽並佐以照片及影片呈現於展場內;《喇叭球》外型結合喇叭、多面體以及類生物的複眼樣貌,30個喇叭將分別撥放不同的聲音軌道,而觀眾將看到30種聲音集合成一種混亂的聲響狀態,但個別靠近喇叭後又可以細分不同聲軌的細微變化。

對於廖建忠來說,他對於真實物件的擬仿狀態就像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寫生,而在這寫生過程中混合各種技法再現他對於這個真實世界的的幽默及反抗的狀態,不論是對於慾望的無能為力、現實社會的徒勞,企圖用一種遊戲方式及諧擬內在矛盾的現象訴說出他對於現實狀態的實踐過程。觀眾將可於潔白明亮的展場看到藝術家用令人難以忽略的龐然大物作為對於現實世界無法忽略的陳述。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芙鎮 - 吳東龍個展
A Solo Exhibition by Wu
Tung-Lung
Dufftown
02 February ~ 09 March 2013
Opening Reception: 7:00pm, Sat, 02 February
2013


展出作品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305
http://issuu.com/itpark/docs/dufftown_summer_2012_by_wu_tung-lung
http://www.facebook.com/ItParkTaipei






創作自述 Artist Statement


在達芙鎮:2012年夏天
雨停了,空氣依舊冰冷,美麗的黑雲在天空中緩緩流動,烏鴉與海鷗也點綴其中,對完美時刻來說,這是再好不過的環境,在格蘭菲迪藝術駐村計劃裡,我來到這個蘇格蘭北方的小鎮。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os)的古希臘神話在我的心中產生了暗暗的、小小的潮汐,好配合這些形象。但是我似乎尚未感受酒神的沉醉,在這片未加利用的天空下,我帶著尚待消磨的時間隨意走著晃著,每一步都是帶著未知的探索。

達芙鎮的夏季白天很長,以往的生活經驗在這裡需要重新思索。都市生活的感知慾望不是清心寡慾就能一解擺脫,這裡的慾,包含所有你能想像到的各種念頭,就在某些特定的時刻,因為和自己的家鄉、語言與距離的那麼遙遠,我們會被一種模糊的未知襲擊,本能性地渴望能夠再度受到熟悉與習慣所庇護。關於人生的深奧洞見、一個深埋的神祕點,不論是真實的存在或是生活的想像-戴奧尼索斯,我相信他的存在,他藉由達文西之筆重回人間,使人性不是經過理智,而是直接訴諸感官,找回最本質的生命力,使生命開發出創造的無限潛能。此時,我聽到遠處傳來窸窣聲,領著我提起腳步繼續前進,或許戴奧尼索斯化身為鹿,正往森林中跳躍而去。

許多人對繪畫的印象是摹擬形式,讓我們看到現實再現,但對我而言,每一系列的抽象畫意在景致內洞察我的情緒、感情與心思,不只是該畫所屬的世界,連結於此,環境的寂靜讓我體會與分辨更細小的變化。當我在行走之間、穿越之時,我感受到空氣的濕潤或乾冷;腳下土地的鬆軟與乾枯,嗅覺的層次顯得更加分明,那是木頭的味道,混合著大麥發酵的香氣,而乾泥枯草自成一種芬芳。那些在達夫鎮堅定我內心的力量:酒廠、倉庫、街道、山丘、小徑、動物、草地、河流、天空以及老火車,讓我處在蒼穹之境中適切自如。大自然深沉和隱密的譫妄,讓我習慣站在一段距離外安適地總覽自己的作品,在慣有的冷調、低限中,內嵌細膩細節,使觀者在暗處或亮處、近看與遠觀,都能感受到畫作中不同的景致與餘韻。

《達芙鎮》以這三個月的駐村生活為一個心境聯想,藉此吸收全景中的每個凝視,跨出自身的界線與藩籬。離開達芙鎮回到熟悉的生活開始反芻,畫中的色彩、線條與造形披露了我當時的感受與心境,這些不是分秒與日月的直線順序來安排整體景致的重現,而是我回憶著最重要的信念與直覺。再造戴奧尼索斯的神話,讓我一個人踏上旅途,鍛鍊我那最內在的、對永恆的感受。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珮如個展 ─ 躲進光裡面
A Solo Exhibition by Huang
Pei-Ju
Reduced to Light
29 December, 2012 ~ 26 January,
2013

Opening Reception: 7:00pm, Sat., 29 December
2012


相關作品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304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index/607/304
http://www.facebook.com/ItParkTaipei






創作自述 Artist Statement


躲進光裡面為形容物縮小成光,我以多幅美術史中的光影圖像作為取樣,繪製出作者觀看後的解讀過程,意圖浮顯觀看時的平行直覺。

繪製過程中,我置身在黑暗的空間中繪製,不立即看見作圖後的筆跡:我使用原子筆中的墨漬暈染在畫布上,暗室中投出的光為經過負片處理的後的影像,暗成為亮,亮顯成像的輪廓,製作中我以加深色調、同步出看見圖像後的思緒,疊合出兩次圖像。

圖像與感性漫遊書寫於畫面上,將第二層影像疊合在第一層,為編碼後的圖像的再現,如思緒中的無距離視線。因此,此圖像系列以無身體感的心理感知作為建構基礎。拓印下心門中的亮白光源,如存在於平行世界中各信使所發出的光,光經過重疊後有了明暗,好像甦醒前在意識中存在的一片白海。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尹齡
個展


Solo Exhibition



開 幕 / 2012. 12. 8 (Sat.) 6:00 pm
座 談 / 2012. 12. 8 (Sat.) 5:00 pm




與 談
貴 賓 /
藝 評
王 柏





21〔料理劇〕系列作品




從一個社會事件開始,講述的是關於在屋內發現的一具屍體,她在死的時候胃裡連一粒米都沒有,屋內沒有任何負面的痕跡且飄揚的氛圍大致上是宜人的,儘隱約有股陳腐的氣味。另外在她身邊遺留的物品中發現了一本紀錄滿食譜的手札,這本手札紀錄了她一生中吃下的食物以及關於食物的記憶:不必再強顏歡笑的杯子蛋糕、我們時刻都在依賴著不須交談的牛排套餐等等那一道道經由舌頭進行精密分析的日常料理,彷彿述說著一個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社會現象,不斷創造飢餓感、恐懼和幸福。手札最後一頁寫下的是她選擇了再也不吃下任何的東西直至死亡,不是為了斷食禱告,也不是任何自殘的偏激行為,而是心裡十分篤定且真實地離開了那些食物所提供的奇異養分而已。


此次創作以“食”作為主軸發展出一系列對社會的觀察,將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剖析出與主題“食”相關的見解並轉化、集結成為形同戲劇片段般的“料理劇”情節。飲食這件事從填飽飢餓到追求美好生活的想像,背負著人類所積累的龐大經驗,在這些畫面中的主角不論是人或是食物,藝術家希望它們傳達出的訊息是:既然人類不進食便無法生活下去,那不如就這麼一次認真地面對發生在我們周遭不得不去在乎的事,頓時之間,飲食彷彿揭發了人類的一切慾望,誠實地訴說著社會現狀。




另外此次作品以食物作為對象,另一個原因來自於食物的意象長久以來一直被賦予著強加的關聯性,隨著時代的進化人類賦予食物的感情也更加濃厚。進食這一件事更是人與人之間建立關係的不二手段。因為用食物作為理解這個世界的方法很容易,它可以被輕易標誌成各種角色、階層、場合,但一如往常將食物社會化之後,它也可以變得跟人心一樣複雜。



就是在諸如此類種種生活中熟悉與不驚異的事故、社會事件之中,令人觀察到其中蘊藏著最通俗卻又最深刻的情感強度,一直希望可以透過繪畫表現這種強加的關聯性,這些不可見才是被隱藏在現實之下最真實的場景。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 157 / 2012-11-05







斜角上遇馬遠|2012 莊普個展
Ma Yuan at A
Corner|2012 Tsong Pu Solo Exhibition
Date:11.10 ~ 12.08. 2012
Opening:2012/11/10 PM17:00 ~ 18:30
Venue:大趨勢畫廊承德路展場 Main
Trend Gallery







斜角上遇馬遠」一場偶然的哲學際遇,一串非屬巧合的創作奏鳴。馬遠(約1190-1255),顛覆五代以來的「全景式構圖」,以邊角式佈局表現江南山川景物,形成特殊之「邊角」視覺風貌,開創中國傳統書畫新局,馬遠又以「馬一角」稱號聞名至今。莊普,將藝術根植又或超脫於生活語境,以印為筆,率性拓印生命轉瞬變化的軌跡,奉行幾何抽象主義卻又潛藏東方情韻。當兩種不同歷史「視域」相遇,必會產生一種「張力」,即H.Gadamer(1900-2002)所言的「視域融合」。「斜角上遇馬遠」交融古今,互為主體,各自思辨自身的處境,體悟自適存在的道理。

一公分見方之印記

80年代於西班牙深造歸國的莊普,其創作多元而廣泛,橫跨繪畫、雕塑、攝影、觀念到裝置藝術等範疇。深受幾何抽象、極限與觀念藝術的啟蒙,作品極富辯證且解讀多義。幾何抽象藝術,一種以理性規律排列數個或單一形體,形成連續或重複之幾何造形,並由相互之間的秩序來統馭,排斥一切自然的再現。在此根基下創作的莊普,又以一公分見方之印記創作著名,在方格、矩陣、斜角結構等單純而重複的母題中,建構出繁複且具層次的畫面空間,以方印取代畫筆,造就格格獨一無二的印跡,透過長時間章印的勞動,形塑身體與意識的互動,思緒起伏意念脈動,層層覆蓋、層層堆疊,建構後毀滅,毀滅後再建構,主體退卻自觀思維向前,達到自為存在的境界。

「有」的世界

莊普深信內在世界,可能比肉眼所見的世界更真實(1)。在他一公分見方的印記繪畫裡潛藏「有」—「本質」—「概念」的特殊意旨。「有」是萬事萬物存在的現象;
「本質」是事務本身固有的屬性;「概念」是現象與本質的中和連結,是抽象普遍的想法,而人可由現象達到對本質的認識,但感覺不能表現本質,只能藉由思想來彰顯。經過「有」(個人意識的主觀精神)到「本質」(社會意識的客觀精神)乃至「概念」(藝術、哲學或宗教的絕對精神)三階段的發展,理念便可轉化為感性事物的形,成為自在或實有,最後體現於人或社會歷史之精神,成為自在自為的存在,達到所謂理念的自我認識(2)。莊普的創作不走寫實,也不完全抽象.它表面有明確風格。表達卻是抽象精神,在所有生活似若無關的事物,往往都是他的思索心路,無論抽象、寫實!
蒹H,莊普的創作都隱含對「有」的探索真相。

詩意的必要

視覺上暗示性運動的色塊節奏及空間幻覺的總和,閱讀莊普的創作,一眼可見的形式,隱藏的卻是無法被詮釋的結構與空間,或許無法「看懂」,卻可以清晰「看到」(3)。當思想意念無法用文字語言具體詮釋時,就必須藉由視覺來傳遞其中情意,詩意在莊普作品中占有絕對重要的位置(4),莊普:「藝術家應該比平常人有能力,將生活上的東西,化做修辭、標點,使成為一首詩。」(5)詩意的必要在於開展了創作的核心,延展了脈絡的條理。詩,作為一種情感想像之投射體,引領觀者由被動化為主動參與,藝術經由詩的柔軟包裹,更增其意識波瀾共鳴,不僅更貼近思想、也更接近生命。莊普的創作,透過精確的排列、減損、修改及不斷簡化再簡化的經歷,以完成可視的無形節奏,不可言的無垠詩意。

莊普之印記繪畫在台灣抽象藝術占有一席之地,既理性構成又極富詩意,一公分見方之空間場域,遊牧繪畫空間裝置獨行,貼近生活,規避具象思緒。「斜角上遇馬遠」,綿延莊普思辨哲學,邊角間、矩陣內,承載「有」的詩意世界。

藝術家資料: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index/38
http://www.maintrendgallery.com.tw/tw/artist.php?arsn=17
------------------------------
註:
(1)〈莊普:將「生活」化做修辭〉,李維菁
(2)《美學概論》,頁72
(3)〈疏遠的節奏〉,莊普
(4)《莊普:世界來自一個「有」》,頁82,張晴文編看,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1992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5)
同註(1)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旅途中的記憶,形成一道色彩 時間的河流,緩緩流向生命 途中,萬紫千紅,斑斕奪目 曾為哪一處風景佇足? 喜愛其中哪一段顏色? ((特別感謝!!墨咖啡。提供場地
& U,MA
日系童裝。咖啡螞蟻。熱情贊助! ))




※墨咖啡(自家烘焙咖啡館、二手書、藝文活動與展覽、二樓藏著一個小酒館


地址:新竹市林森路180號   電話:03-5220608

 
 






人生旅途中的記憶,形成一道色彩。時間的河流,緩緩流向生命途中,萬紫千紅,斑斕奪目,為哪一處風景佇足?喜愛其中哪一段顏色?




〈特別感謝:墨咖啡之提供場地 & U,MA日系童裝、咖啡螞蟻之熱情贊助〉




 




我是Alice,我很開心能夠辦個小小的攝影展,跟大家分享我平日所見的繽紛世界。一直以來就想集結「色彩」拼成什麼的……例如:紅有好多種~~~我都喜歡,說不上最愛的顏色,那就是拼成一道「彩虹」吧!




除了,欣賞照片之外,我們也準備了一個「一人一塊送愛心活動」,現場備有玻璃罐,可將一元()銅板捐出,也準備了明信片兩枚100元,扣除成本,善款一併捐出於德蘭兒童中心http://www.teresa.org.tw/
(
並附上明細)




此外,墨咖啡也特地設計一款「彩虹」飲品,參展期間點飲料,墨咖啡也捐出10元,一同共襄盛舉。




作品集by Alice





作品集by Alice


 


 





About
Alice










   1979年出生於風景優美的苗栗鄉村,世界高職美工課畢業,擅長水彩、油彩、金工,或是任何有關於DIY的舊物改造,只要看到材料,不論是布類、卡片、皮革、老琉璃、礦石、銀飾、牆面,皆可以在她幻化的美妙靈感以及巧手下,創造出一件件具有延續生命力的新作品,將不起眼,或是人們視之為舊的物品,賦予新的生命,可以說是位改造專家的達人。


 


    2007年的11月,一手創立了Q玩意的專屬網站部落格,只要目的是展示創作飾品的平台,不論是項鍊、耳環、手鍊、或是皮革創作、可愛的布袋子……等等,都是信手拈來的材料,在其深愛旅遊攝影所接觸到的任何物件中,都是部落格的創作靈感由來,建立在這個平台上發表,深受網路讀者的喜愛,對她充滿異國風情又獨具見解的風格大為讚嘆。


 


   受到網路的歡迎,在2009年開始陸續有媒體注意她的作品,接受了「蘋果日報」的居家版的專訪,採訪的內容是以牆面彩繪為主題,以牆面的改造方式,將素色的牆面,改造成一面面溫馨的居家感受,以亮眼的造型花朵,轉化成了氛圍不一樣的居家空間。「自由時報」的周末生活版,則以飾品達人的專訪,介紹了她在飾品DIY的創意,「SH 美化家庭雜誌」介紹了牆面的彩繪設計。「DIY玩布置」季刊雜誌的固定邀稿受收訪老師,做品範圍廣佈牆面以及飾品DIY等。「收納不累完全Play」固定邀訪老師……等。


 


   20105月,與城邦集團麥浩斯合作企劃,完成了第一本著作「第一次油漆就上手」,以改造27面牆的內容,Step by step的方式教導讀者如何自己改造居家牆面,是市面上第一本以牆面改造DIY的工具書。 也應邀上電視節目做現場改造教學的DIY介紹,八大的「生活一級棒」生活節目的受訪老師。




   多年來的生活創作,讓Alice累積了多年的觀察與生活體驗,終於能夠在2012年11.10~12.9日於新竹市相當有特色的墨咖啡舉辦首次個人攝影展,讓大家看到這位才華洋溢的客家女孩是怎麼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與觀點,請給她掌聲以及鼓勵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NO. 153 / 2012-09-27







陳界仁《幸福大夏I》場景開放
2012/09/29 - 12/31

Chen
Chieh-jen
: Happiness Building I
The Film Set Opens to the
Public







場景開放
The Film Set Opens to the
Public


搭建場景並不只是為了服務影片內容,它同時也可以是──
被原子化後的一般人,通過集體合作的工作過程,形成一個相互認識與彼此協助的臨時社群。

Building
a film set can serve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obvious one.
Individuals living
in increasingly atomised societies are not only brought together by work, but
also form a temporary community based on mutual assistance and the sharing of
friendship.

開放時間:
Opening hours: Tue. -
Sun. 13:00 - 18:00 Mon. off (11/10 - 11/14 Closed)
影片線性放映時間:
Linear Screening Schedule: 15:00 -
16:30
拆除 - 跨年聲音表演:
Demolish - Countdown Sound
Performance: 2012/12/31 19:30 Open 20:00 Start
場景地址:
新北市樹林區三俊街115號 (一品建材廠內) [地圖]
Address: No.115, Sanjun St., Shulin Dist., New Taipei
City (Inside the factory of Yi-P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 Company) [map]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展 期:2012/09/15 - 2012/10/13
開幕酒會:2012/09/15 (六) 19:00
展覽地點:非常廟藝文空間 VT Artsalon
聯絡電話:02-2597-2525
MAIL:info@vtartsalon.com



「稍待片刻」(The Upcoming Show) 是一個特別節目的名稱,它神祕地出現在電視台收播之後的午夜,而特別來賓則是來自各冷門頻道的人物。

這個作品的靈感來自於一些幾近被我遺忘的,關於電視的經驗。譬如說,早期的電視觀眾仍然會遇到的「收播畫面」(彩色檢驗圖,俗稱 Color Bar)。或者,1990 年代台灣有線電視頻道數激增之後,後段區域的低成本節目、雜訊干擾與鎖碼訊號。那是一些枯燥的,屬於非主流或成人時段的,以及「偏遠地段」的畫面。

這些經驗對我而言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等待。這些畫面讓我等待,不免是因為好奇,因為無聊。所以即便內容一成不變,我也願意耗在原地遊蕩。緊盯著這些畫面的同時,我總是目不轉睛,深怕「稍待片刻」之後,說不定會有什麼「精彩節目馬上開始」,即便精彩的東西好像不曾出現過。回想那個心理狀態,其實跟大半夜跑去空無一人的街道遊蕩極為相似。我正在用一個場景,去正負抵消心理上另一個相似的空間:一個安靜,空曠,有點舒服,甚至涼風徐徐,但有時帶著些許虛無、危險或恐懼的地方。那是一個影像的空檔,一個時空的縫隙,一個感覺與思考的喘息之處。

時間到了現在,我仍然繼續身為一個觀眾,然而這類情況不再發生,因為不論我們身處何處,在這個時代,影像與訊息不再休息。不必準時收看了,也沒有收播時刻,這裡完全開發殆盡,這讓「稍待片刻」這件事情變得很古典而且溫馨。

此時此刻我不禁懷念起那個時代的那個螢幕,那個「稍待片刻」的空檔。於是我設計了一個特別節目,將那份「稍待片刻」的心情說出。我想要喚回的,是電視的尾巴,或者頻道的邊緣地帶這類事物,那是一種無邊際的,閒晃的,孤獨而寧靜的感受。

文│ 蘇匯宇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前後後 來來回回
流動的空間
楊世芝個展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301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421581354544417/

A
Solo Exhibition by Emily Shih-Chih Yang
The Pervasive Space

15
September ~ 13 October 2012

Opening
Reception:7:00pm, Sat,15 September 2012







我的每件作品都看似一氣呵成,但事實上,他們都是由許多小紙片拼貼而成。每一塊隨意切割後的紙片上,皆有塗鴉式的筆觸,這些大大小小的紙片,是我創作上開啟新的可能性的基本元素。

當我在用這些紙片拼貼時,心中全無成見。因為沒有任何預設的圖像,過去的習慣無論好壞也都自然地拋在腦後,面對的是全然的探索、冒險、挫折、驚喜、驟變…,然而所帶來挑戰的幅度是超乎我原本所能想像的。

從創作的原創性來看,這些小紙片都成了開啟各種可能性的鑰匙,每張紙片當它在建構圖像的當下,好像都開始有了它們自身的生命與位置。事實上,再好的筆觸,當它不對位時,無論在畫面的組合上嘗試多少次,回觀「整體」時,它終究必須出局。這些繁複過程的目的,是讓那些原本互不相干的筆觸,找到它們之間隱藏的關係。如此所建構出來的群組關係,終究會在畫面上帶出空間。同時,空間也會隨時因為筆觸的群組發展而不斷變動,在這來來回回、前前後後、相互影響、相互補足的過程之中,圖像漸漸明朗,慢慢找到整體的平衡點,完整的卻又「流動的」空間因此完成。

對我而言,這整個過程就好像開啟了一個新領域,讓傳統的筆墨可以依然保留其無可取代的特性,同時又可脫離形式表達的陳規。至少在我長期探索「整體觀」的創作路途上,有了持續自我開展的基礎,也許這也是一種有關中西藝術本質上對話的可能。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物自體Thing in Itself / 陳文祺個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 B2/F
2012/8/18-2012/9/30

對於現象的探討,影像所揭露的是被攝物的形體與其拍攝者的的自我定義,在本次的展出作品中,我所要顯露的是被攝物與拍攝者兩者之間的「本體」(Noumenon)對話,藉由攝影此一媒介的紀錄,詮釋自我對感性認識中投射被攝物的自體存在現象與拍攝者在鏡後的感知觀點。被攝物的存在是造物者的傑作,他(它)自身的型態與表徵所發散的是物本體的肉體與靈魂的總和,在現象中被定義的或歧義(Ambiguity)的狀態是物本體的俗事之名或感知者的意象投射;本展所提出的物自體是提供觀者去感知被攝物與拍攝者三者間的回應,而非探究科學或宗教的詮釋。

本展將分成兩個區塊展出,以物自體之名:第一區《非思》系列1、2是提供觀者認知時間與物我本質的呈現,在《非思》系列中對於視覺與感知的衝突,在時間的證驗下呈現出認知的差異,時間無法被辨認而考驗著視覺的辯證,對於活在當下的我們卻無法阻止每秒的流逝,認知如同影像紀錄了眼前靜止的時刻,卻無法理解真實的變化,在矛盾中經歷了每一時⋯⋯
刻也勾起了內心的每一時刻騷動。在每個10分鐘的動態影中有64張臉的變化與600種臉的改變,觀者越仔細觀看越無法辨認;真實的世界在我們的內心中亦如被凝結的影像,相信了眼見卻無以為憑,凝視是內心無可理解的黑洞,他吸納了我們曾經所有的一切。對於時間的感知,本區提供了觀者真實的體驗。在八件一組的非思系列1影像裝置中,三隻尖錐的支架乘載著框體與通透的影像本體,在物理現像的反射中,觀者在八件同心圓的影像裝置裡,透過不同角度觀看到不同的影像表情,在鏡面與透視中與觀者體驗各自的自體感知對話。

第二區為本年度全新創作,以《物自體》為名,提出靜態與動態影像組合呈現,在靜態作品裡以拍攝者的認識與感官回應操作紀錄器,以器物的紀錄功能描述被攝物的時空樣貌,所凝結的物體形像將與動態影像的內容部分呼應,動態影像內容以非劇情式編導短片,提出物、我、他者的凝視焦點,以影像回應三者的對話,提供觀者在觀看的思慮回應中能獨立觀照《物自體》的本質面貌。
更多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尼第一當代藝術代表 Jompet Kuswidananto,


首次台灣個展On
Asphalt


2012.8.11
(Sat.)
~9.16
(Sun.)


--------------------------------------------------------------------------------------




Opening:2012. 8.11(Sat)﹛
4:00 pm- 8:00 pm

Panel Discussion 藝術家座談會: 2012. 8.12(Sun)
4:00
Panelist 座談貴賓: Vi﹛t Le (藝術家/策展人,越南)、陳泰松教授


--------------------------------------------------------------------------------------






由荷蘭人Herman Willem
Daendels在1808年修築的大驛路沿著爪哇北部海岸綿沿長達1000公里,歐洲殖民文化在東南亞隨處可見,

大驛路亦是依其邏輯而建,原本是為殖民者之間軍隊和商務交通目的所修建。

超過二世紀以來,大驛路不只是運送物資的道路,更是文化傳播的要角,而爪哇在大驛路的出現後,更倉促成為全球架構中的一部份。
沿著大驛路出現繁衍,人口倍增,對滿足各種需求的競爭也愈顯激烈,文化間的接觸和交流快速進行,改變交織其中的生活面貌。﹛

猛暴的殖民時代結束後,大驛路在當地被稱為「Pantura」,意思是土地的背脊,它是爪哇持續改變、永無休止的交通要道,
這個名稱同時也印照出一個新的喧騰時代:印尼。

1998年的「烈火莫熄」運動後的印尼風貌多少反應在Pantura上的所有事物,像是在這條生氣蓬勃的道路上,等待車輛接送的人群,
為生活糊口的各種競爭,文化之間的互動妥協,贏得發聲權力的文化及其代表節慶,及那些必須獨自面對世界的失敗勇者所發出的吶喊。

這條柏油路上,文化擱淺、佇足,躁動而恆久。

The Great Post Road built by Herman Willem
Daendels in 1808 extends 1000 km along the north coast of Java. Rationally built
from the boisterous European history that spilled on South East Asia, the road
was intended to fulfill the need for military and trade traffics among
colonists. ﹛


Over 2
centuries, the road has not been only a mean for transporting goods, but also
dissemination of culture. And Java after that is Java that was prepared in a
rush for a new connected global structure.


Cities grow along the road, population
multiplies and the battle to make ends meet hardens. Contact and exchange of
cultures take place swiftly and keep changing the face of life within.


After the rambunctious colonization era, The
Great Post Road locally named as 'Pantura', a given name referring the backbone
of land transportation in Java that constantly changes and being changed and
never enough. The name which also reflects a new boisterous era: Indonesia


The face
of Indonesia after the Reformasi 1998 is more or less mirrored on all things
happen on the asphalt of Pantura: A crowd on a lively road waiting for a vehicle
to come and take them away; All kinds of competition over a piece of life; All
kinds of negotiations among cultures; All festive of those who wins it; and all
losing cries from the braves who have faced the world unaccompanied.


On asphalt, culture stranded and stays. Restless
and endured.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是2010年幫30雜誌撰文的內容】,這次皇家風尚是法國卡地亞展與故宮的大展,邀請到林青霞來看展覽,同時,與故宮合作的林芳朱珠寶,也在旁邊的櫃台展出台灣設計師林芳朱的最新作品,內文是兩年前的採訪,照片則是7.27受林芳朱老師邀請前去參觀,也PO在這邊與大家分享............







 


 


林芳朱的珠寶設計世界




撰文─姚詠中 







 


  保有一顆年輕的心,是故宮首位品牌設計師林芳朱的寫照,也正是因為如此,提到她的珠寶是以怎麼樣的心態設計出來的?「一顆自由的心開始,玩一種毫不設限的遊戲,打破規矩形式,就是我的藝術風格,」學歷史的林芳朱,以一種反叛、創新的語氣連說明她的設計概念。





 





 
從事古董文物珠寶的設計二十多年來,林芳朱喜歡以自己多年收藏的各種骨董珠寶及材質,在創作時增添新的流行元素,這樣結合新舊的「古意」珠寶設計作品,不僅時尚感強烈,同時也具有人文氣息的氛圍。





  2009年開始與故宮合作雙品牌,林芳朱很驕傲的表示,故宮以往的文藝創物,都以文具玩物為主,她是第一個將珠寶帶入故宮的設計師,而以故宮的形象品牌作為設計主軸,同時注入了她對珠寶設計另一番的感受,「我不希望珠寶給人是有距離的感受,珠寶是博物館的經典,國寶可以帶上街、可以說故事,也可以將文化概念的傳流」。所以,在林芳朱的珠寶設計中,加入了不少國寶的元素在裡面,然後以其獨特巧思以及材質運用的技巧,創造出了一件件饒富風味,值得細細品嚐的珠寶。





 


  最值得注目的一件作品,就是『故宮九九如意項鍊』,創意靈感來自故宮珍藏的國寶「九如如意」這件寶物,同樣形狀的如意造型,但林芳朱以一毫米米粒珍珠,以四抓鑲崁立體設計方式,極具工藝的手法技巧製作,加然後將紅寶、藍寶、翡翠在鑲入每個如意的中間,將亮點聚焦,呈現出如意九九的隱喻,如意,對中國人來說,是祝福吉祥的話語,然而九九如意,意味著長長久久,更是象徵無上祝福的獻禮。這是第一件與故宮合作的珠寶,對林芳朱來說也別具意義。





 





  而剛剛出爐的最新作品,則是『故宮宜子孫項鍊』,由乾隆皇帝的印章【宜子孫】做為藍本,然後做成一款可配戴式的項鍊。林芳朱說,「宜子孫這個乾隆皇的印章,其實是有歷史故事性的,喜歡書畫的乾隆皇,將他認為可以收藏給子孫看的書畫上蓋上宜子孫的印章,讓子孫一代傳一代的延綿下去,」了解了這個印章的背後文化意涵,林芳朱將朱紅色的底已珊瑚米粒呈現,字型的部分,則以立體的抓鑲鑲上鑽石,宜子孫三個字,既顯眼又時尚,配掛在頸上,四方造型的設計,另有一番不同的風味。林芳朱認為,與古物結合這樣的創新嘗試,將生活的情趣以其文化修養的部分都勾勒出來,珠寶,已經不再是配件而已,也可以滲入時代的軌道中,延展文化的意義。





 





  此外,林芳朱也觀察到30歲的上班族偏愛的簡單設計,也設計了一些年輕人可以配帶的款式:呈現葫蘆狀配上如意的作品『如意呈祥』,或是象徵代表人與人之間的好關係的『如意指間戒』,她說,「指間戒為手指與手指之間的戒指,戴上指間戒會讓你人緣好,萬事皆如意,這款利用方型黑瑪瑙與如意兩種材質做成的銀飾戒指,很受年輕朋友的喜好。『故宮雙飛別針鍊墜兩用』、『如意別針鍊墜兩用』,可作為項鍊鍊或是別針的造型,也符合年輕創意的造型搭配。





 





  另外,『故宮無垠八吉手環』,則是男性朋友最為青睞的款式,這個古時候「盤長」的符號,沒有間斷的線條,無限延長,可以表示福氣長長,幸福如意長長,這個好兆頭的符號,配戴在手腕上,個性表露無遺,也是人氣款項。





 





  雖然林芳朱的珠寶作品,大多是大件的飾品,加上老玉璧、翠玉翎管、琥珀鼻煙壺;或是珊瑚、水晶、玉石……等素材,幻化成去雕成流線型的鳳凰、飛梭般的遊魚、如夢似幻的螭龍,令人感受需要貴婦般的等級才觸及,其實並非如此,在林芳朱的想法中,對於初入門的30歲上下的白領階級族,正是開始欣賞以及收藏,以投資的角度來說,最是值得入門的項目之一。而慢慢的從簡單入門收藏,加上平時的展出參觀磨練眼力,都是自我增值的方式呢!





 





  即將到來17日 的『新古典主義個展』,是林芳朱大型的展出,此次展出的精品相當精采,作品也多達百件,包括的五大系列:「水墨寫意」、「吉祥如意」、「極緻米朱」、「自然采風」、「古典時尚」。也是對珠寶有興趣的朋友上一堂藝術珠寶的課程機會。





 





  【墨韶書香項鍊】,以特別書法潑墨的方式呈現白玉的晶透,加上以鑽石勾勒近乎書法的線條,這精緻的手法,也是她常常運用到的,更是獨家專利。林芳朱也提到:「中國畫作中的潑墨畫,常是我參考的重點,所謂墨分五色,光是一種黑色,就分中黑、淺黑、淺灰,老坑玻璃種翠玉讓竹扇葉葉生晶,黑瑪瑙如墨、白水晶似紙,是一場水墨的渲繹,新古典珠寶的演譯。」





 





  對於林芳朱所創作下的每一件珠寶,她都像古物般的對待,對於自己的珠寶能夠與故宮合作,則認為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最特別的部分,也是未來努力的方向,她認為,國外大型的博物館都將珠寶視為藝術典藏的一部分,而中國文物之廣之深,對於珠寶的推廣似乎還在「有錢人才可以攜帶的」狹隘的觀念上,所以未來林芳朱還是會持續致力推廣藝術珠寶,並賦予文化的意義,她說,這才是「文化的探源、是心靈的尋根。」





 





BOX





林芳朱設計師簡介





1999 Free
China Review
自由中國評論專訪





2000 美國舊金山亞洲博物館展售





2001 台北誠品書局「母親節特展」





2002 仁愛店開幕「不改朱顏」特展





2003 朱銘美術館專櫃展售





2003 上海國際珠寶首飾博覽會專題演講





2003 北京中國國際珠寶展專題演講





2004 吉隆坡個展





2004 上海美術工藝禮品設計大賽榮獲一等獎





2005 新加坡Esplanade國家藝廊珠寶設計展





2005 北京中外大使夫人聯誼會珠寶走秀





2006 2003年至2008年─任台灣寶石協會顧問





2009 與台北故宮博物院雙品牌合作





 設計師的話 




「色彩」其實是我作品設計中占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常常對朋友開玩笑的說,我是好“色”之徒,比別人就是多了一點“色”感,所以設計的作品當然都是“絕色”囉!國立藝術大學辛意雲教授也曾從色彩的角度去評論我的作品說:「芳朱的作品,從色彩的角度上,是極大膽、熱情的,如中國的大紅,配上古董白玉,點上了西方人愛用的祖母綠,有極其嬌豔與嫵媚的感覺,芳朱大膽的應用中西的材質及顔色;那種不經意的突兀及不能忽略的巧思,隨時都讓人覺得其作品有著意外的驚喜」。因此大膽的色彩搭配,以及中國意涵的圖案、配件組合,呈現強烈的裝飾風格,就如同我的作品「古典而現代」、「古意而摩登」是最新潮的古典珠寶藝術。


 
















老師讓我戴上最新出爐的作品,我當個模特兒來拍一張吧,老師把長年收集的點翠做珠寶的基底創作,作品散發一種高貴氣質,我是說珠寶,不是我喔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民中個展
水水台灣女人 帥帥台灣男人|肖像計畫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300

A Solo Exhibition by
Lee Min-Chung
Shui-Shui Taiwan-women Ein-Dau Taiwan-men
Portrait
project

11 August ~ 08 September 2012
Opening Reception: 7:00pm, Sat, 11 August
2012








我為人畫肖像是做一個實驗

在還沒開始執行前所有的想法只是在腦中不能成形的概念與渾沌雜亂的片斷
一個只會畫圖的人能為這世界做些甚麼
於是我鼓起勇氣開始進行肖像計畫
把對象畫得很像並不是我以往畫圖的概念

不過肖像畫如果畫不像那就會讓一般的人感到難以附著捉摸
藝術圈的朋友們對我以往作品的認識可能一開始難以接受我尋求盡量畫像的做法

近五六年與汪筱蘋小姐共同生活並淺接觸宗教的思想
意識到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才能做出真實
意識到人跟人之間愛的力量
意識到當下
意識

我生長在一個家裡有掛著圖的環境
牆上有祖父李財福父親李仁卿的作品
這個環境讓我很開心快樂
常想著如果大家的家裡都有可以欣賞的藝術品一定很棒
或許台灣人可以更快樂

藝術品不應該只是在美術館裡欣賞到
在那麼特定的時空裡每個人都有不同等級的緊張
我的認知是藝術品的欣賞必然要坐下來細細品味
然而大部分的人很難有機會不受干擾的享用藝術品
既然在當今家家戶戶都能在家不受干擾的玩電動
那為什麼不能在家裡品味藝術品

一般大眾看到畫廊與藝術品就產生懼怕心
環境與價格的確造成這樣的結果
我想
如果出現可以讓很辛苦工作才能生活的人家裡有可以欣賞的作品那該多好
但是這樣的作品在哪裡?
那我先試看看吧

2010的聖誕節我想著聖尼古拉把自己少少的金錢送給比他更窮困的人
我也好想送給別人甚麼東西

這念頭強烈到我不管一切在Facebook上很保守的寫上一句
『得到一張圖會感到喜悅嗎?

腦中的想法因此跟真實世界接軌

我也不是真的完全是送一幅肖像畫給朋友
考慮了真實狀況後我決定一幅台幣5000元
這是一個模糊的臨界價格
希望是半買半送偏向送

一開始很怕畫廊不高興
但很快的就有很好的回應讓我更放手的進行
大趨勢畫廊的葉明勳先生問我如果沒有地方展可以到大趨勢展覽
橘園簡丹為我宣傳找許多朋友
印象畫廊歐賢政先生也讓整個畫廊成員與收藏家參加了肖像計畫
感恩
在這個疑慮解除後我更加放心進行

很感謝這麼多朋友喜歡我畫的圖
本來想半買半送給朋友作品
意料之外我卻收到更多
肖像計畫的運作教懂我
『施比受更有福』的意義
在未來我的生命將用來延續 『布施』
把自己貢獻給眾生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幫辛苦的策展人、參展藝術家以及工作人員代發的今日News~~


 







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 Taipei, Taiwan 112
《One Piece Room 造空者─朱為白個展》
《創造對話語言者》
《藝變者遊行》
 
《One Piece Room 造空者─朱為白個展》
展期: 2012∕07∕13 –09∕16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401、501展覽室
 -------------------------------------------------------------------------------------------
 
《創造對話語言者》
展覽時間:2012年5月4日至7月1日
2012年7月13日至9月16日
展覽地點:關渡美術館G402展覽室
策展人:黃建宏、楊凱麟
參展藝術家:王俊傑、王福瑞、林俊吉、袁廣鳴、孫士韋、陶亞倫、魏德樂、戴嘉明(依筆畫順序)
 -------------------------------------------------------------------------------------------
 
《藝變者遊行》
展期:2012年7月20日至9月16日
開幕:2012年7月20日(五) 17:00 pm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1F-3F展廳
座談會:2012年7月20日(五) 14:00-16:30 pm
 
策展人:張禮豪、潘娉玉
參展藝術家:(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志文、王姿婷、何孟娟、何信旺、吳思嶔、呂浩元、李己、李民中、李明道、周代焌 、林煌迪、邱建仁、邱昭財、侯怡亭、侯俊明、姚瑞中、范揚宗、高雅婷、張乃文、張力山、張暉明、張嘉穎、許尹齡、連建興、郭維國、陳文祺、陳永賢、陳建榮、陳浚豪、陳擎耀、游宜群、黃華真、黃蘭雅、楊仁明、楊茂林、董心如、董明晉、廖祈羽、廖堉安、劉時棟、劉淑美、潘信華、蔡依庭、鄭君殿、鄭詩雋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