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About Art (9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2-07-07 ~ 2012-08-18(展出時間)
周育正、陳松志、吳耿禎、丁建中(依出生年排序之藝術家)

曹鸞姿(策展人)


 



軟實力-無形的指標
策展人/曹鸞姿
文字整理/陳苑禎

2011年獲邀策劃這個展覽,正好有機會使我可以回應長久對於藝術市場與收藏的觀察,並推介幾位有潛力的青年藝術家。雖然已經卸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台新藝術基金會的職務,但那段將心力投注在尋找企業、資金與藝術創作、藝術教育接和的經歷,對策展工作有莫大的幫助。回想那時看展覽是最基本的功課,各式各樣的大展小展,總要找時間到場流連觀察,時常打轉在巷弄中,從隱密的另類空間到大劇場,有時是藝術趕集有時是藝術尋訪。從中可見,年輕藝術家得利於國家藝文補助的支持和新興藝術空間的成立,有不少的藝術空間提供他們初試啼聲或是發表新作。

一直以來,我的關注無法偏離藝術收藏與藝術市場,尤其聚焦在企業面向,企業收藏有別於私人收藏,可以是一種社會公益或是品味的宣告,如德意志銀行的六萬件收藏,展示的便是品味、視野與行銷服務的手段,企業加上視覺藝術,不論是購買或是合作都等於是一種市場的創造,我視之為一種1+1等於3的作為。時常面對「藝術值不值得收藏?」或「當代藝術有未來嗎?」的提問,除了肯定的答案外,我會請大家望向台灣,關注本地在當代藝術發展與藝術市場上所具有的優勢,經過近30年發展,這裡已存在一個穩定的市場。

在熱絡的亞洲新興市場,藝術已是熱門的投資管道,市場參與者看重的是投資效益,經營漂亮的內外在獲益,除了翻漲的價格,重要的還有藉此以文化妝點建構身分地位,比巨大金流更能引人關注。而台灣的優勢在其非處於最火熱的市場,置外於中國大陸卻又近鄰的偏居狀態,加上已有的發展,有著相對受保護的環境但又受到旺盛市場波動、潮流的引動,更應發揮自身已蘊養的前瞻與未來。台灣的藝術發展不似奧斯卡而像坎城,不是資本最強、最賣座但卻具深度和指標性。另一方面,市場帶來收藏家養成的環境,收藏是需要學習的,要有時間與研究的投入,台灣藝術市場給收藏家的是養分和時間,而不是在催促中舉牌的情境,一進場就考量是否收藏市場沸騰的大名家,是短線炒作而不是長期的投資。

相較於鬧市的平穩,體現出台灣的軟實力,軟實力做為台灣的潛藏之寶與能量表徵,正與本次四位藝術家在創作材質及觀念上輕軟而有勁道的展現相呼應。例如,光是一個沒有固體存在的物理物質,人們用感官和機器來感受並捕捉光的存在,時間亦然,時間加上光便是丁建中所運用的創作素材,他是四位藝術家中最年輕、出道年最短的新星,但他的作品擁有強烈的視覺能量,錄像創作相對較難處理視覺強度,《空屋》系列作品將光聚合成幾何形狀與動態運轉,這個在廢墟中創造的美麗人造星體,當中包含了裝置結構、運轉速度與光之路徑……等冗長的記錄累積,有著複雜的運算與拼連。

吳耿禎從剪紙延伸擴張,這個日漸消逝的傳統以紙作為基材,有著柔軟不易久存的物質特性,游移於技藝與藝術的兩端。前往中國陜北與歐洲遊歷探訪,經過學習、採集與對照,他用剪刀剪出感動、剪出想像,補綴記憶也溫暖人心,也讓剪紙的形式有了更多的面貌,變化成空間裝置、公共藝術、燈光投影、舞台布景……等等。2010年的個展三部曲,讓剪紙顯得靈活而動人,脫離出固有形式產生更具有藝術語意的能量。一路走來,他的作品呈現出面向與取徑的彈性和跨界特質,此次展出的大型剪紙作品,與攝影結合,從自然風景、草本植物的照片中發展出自然生態與人造物象的圖樣,是現今世界的剪影。

而陳松志則是專注於材質特性探索的藝術家,他的作品起於自身敏銳的感知,對記憶、日常生活、事物情境狀態等,從思索到翻覆,從個別材料的物質特色連結其內外在表意結構與精神意念的判讀,發展出低限的形式,做為他對物質狀態的感性陳述,這些對事物狀態靜默而持續、敏感而機巧的探問,轉化成藝術作品,用小小的變動做無傷大雅的揭露,像一個軟刺點,塞進尋常意義的裂縫。作品《無題-201012》與《無題-201013》鏡面上紙張經過層層黏貼,層層剝撕,然後刮平,各種質材的有機遇合加上手作,粘附剝離最後成為抽象的平面,而抽象的平面裡又映照著外在物象,形構出一個詩意的場域。也由此發展出《無題2012–黃、藍、橘、綠、紅》這件新作,塑料壁紙與鏡面壓克力的結合,繼續探問著存與留的多元辯證。

如果說陳松志從材質進行精神性與藝術形式的探索,那麼周育正的創作觀念便企圖尋找藝術家身分與社會機制間靈活的新共存關係,在既定現實中產生另類的操作模式,時常因應不同展覽結構發展出新形態,既跨界也有身份轉換,他將其定名為「設計詭計」。其創作技法與媒材因特定場域或計畫而異,操作過程被提升為藝術創作的一部分,思考過程時而深刻時而令人莞爾,本次展出的《再現圖像》是<再現圖像>系列作品的延續,少了原先面對外交折衝的輕描淡寫,以一種更為輕盈的方式轉而回應藝術物件的收藏史,星星與國旗依然以圖騰的方式現身,不僅是美麗的圖樣,亦涵有政治社會或明或隱的喻意,而羊毛毯的新形式,則對應於西方古典收藏的物件形式,這件地毯作品的正式版本為4米x3米,同時特別設定出僅有一個版本,可接受訂製或圖騰改作的客製化作法,既是作品還很商品。

軟性特質存在於四位藝術家的創作中,發散出不同的面向,既含藏在創作核心思想裡,也對應於其媒材,不論是對既存現實的揭露、翻覆或調整,隱微而細膩,柔而有勁,尤其體現於四人的創作手法上,在面對不同變動、不同情境、不同資源中展現的彈性,讓關懷議題流動,讓形式轉移。此外,做為一個以藝術創作為職涯的藝術家,四人的學養與創作歷程有著許多共同點:都經過台灣藝術教育的學院訓練;離開校園後各自有官方補助的展覽發表與國際駐村的交流經驗;亦各有國內外獎項的獲得,作為對其創作的肯定,上述幾項共同點可視為衡量藝術家個人成就與潛力的指標。

在台灣,公部門持續的補助管道確有其成效,新興藝術空間讓剛出頭的藝術家有機會發表作品,繼續創作,累積下一次的發表,建立自我的藝術關懷與表現方法,培養出他們的能量。然而,實際上卻有一條大鴻溝的存在,是有潛力的新藝術家們共同面對的斷層與困境,因為他們在補助之外,不一定得到畫廊青睞,進不了市場,這是台灣的盲點,常常太不直接,在外圍繞圈不敢直指核心,藝術家要發展職涯就應該與社會、市場進行直接的互動,讓他們跳過這個斷裂,導入市場,接受考驗、鍛鍊與肯定,這就是促成此展的單純動機,藉此把這四位具有軟實力的藝術家集合在一起,就像一個無形的指標,標誌著這些作品值得收藏,看倌們,收藏吧!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刊登於北京明日風尚,台灣明周娛樂時尚以及My Cares雜誌)


 


林東陽一手打造深山裡的夢工場



採訪‧撰文─姚詠中  攝影─鍾佳穎




  電話那頭的林東陽老師,得知是大陸媒體要前來採訪,語氣顯得相當驚訝:「懷德居有這麼火紅嘛?我們只是在台灣的林口山上做我認為對的事情而已!」


  其實,或許他不知道,由他一手成立的懷德居家具知識館以及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不僅在台灣引起一陣不小的旋風,就連遠在香港、澳門慕名而來學習木工技藝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些人,不管林口山上的山路是多麼的遙遠,他們只為了一周一堂課前來教室學,享受木頭的世界理,遠離塵囂的教室,就像是童話世界裡面的森林夢工場,吸引著一群前往尋夢的人、實踐自我的各行各業的人……


第一個夢想,懷德居家具知識館


  採訪的這一天,恰巧是學期結束的成果展,迎著蜿蜒的小路,我們終於看到久仰大名的懷德居,也見識到了林東陽為了木頭一生奉獻的心力。



  



  根據祖譜的記載,林東陽教授從先祖父開始,西元1897年就遷移至現今的台北縣林口鄉嘉寶村,百餘年來歷經兩代種茶務農,讓林東陽深感慶幸的是,是他從一介茶農子弟,獲得家庭的栽培,進入自己選擇的中興大學森林系,然後赴美深造,一直攻讀到美國家具製造與行銷中心──萊禮市北卡州立大學「家具製造與經營學程」博士學位;北卡州大距離世界著名家具之都-高點市(High Point)已近在咫尺,這座舉世仰慕的家具聖地,對於學成歸國後的林東陽而言,一直有著魔力般的憧憬與影響。


  回到台灣後,擔任台北科技大學教授「工業設計」達24個年頭的林東陽,思考著要怎麼延續他這生學以致用的技術與傳承,他在2003年申請退休,想將多年累積的手邊書籍、模型、樣品、器械等,捐給學校,沒想到校方卻以陳列空間有限而反應冷淡,讓他傷心失望,為了不想將這輩子的「財產」沒有地方保存,激發了林東陽回歸他的故鄉林口,建立家具圖書館的念頭,他將三合院土角厝加以整修,終於呈現有圍牆、有閣樓的清幽現貌。林東陽說:「我一旦決定要做什麼,就非常堅持」。那年,他滿55歲,為了完成自我的夢想,林東陽一切從頭開始。


  20041212日,以祖傳堂號「懷德居」命名的「懷德居家具知識館」終於落成,這座基地約80坪的館址,從大門庭院進入後,穿過一個中庭,即可進入圖書館,館內分設會議廳、茶水間與圖書間、模型展示處等區域,由於內含館藏家具圖書及家具模型,因此,林東陽教授將其稱為「家具知識館」。林東陽說,家具知識館開幕時,曾經引起小小注目,李遠哲博士還特別致贈匾額以示慶賀呢!



 


  不過,其中最令林東陽驕傲的是擺放在他架上的家具模型,這可是他花費數十萬元從德國「Vitra設計博物館」買回來的世界名椅模型,大約近百張,每張皆以61的比例所打造,從這些袖珍名椅的背後,可以說是林東陽的珍貴收藏,這也是他自我為鑑的作品的,「要將眼光放遠放寬,從在世界的設計舞台上看,從這些作品的身上學習到奮勇不滅精神,才是真正的精神,真正的是家具設計的領導者。」林東陽以期許的口吻闡述著,也希望來這裡參觀、或是來這裡學習的人,可以見識到更高層次的技術以其精神。


   櫥櫃裡的中外書籍、論述、檔案等,估計算也超過一千冊以上。據了解,當初從學校將這些書籍運到林口老厝時,在途中因為超重被攔下來過磅,開了一張6000元罰單,才知道這些藏書重達1200公斤重呢!館內還有掛在四周的海報,這些可都是林東陽心愛的收藏。要特別強調的是,林東陽教授所創設的「懷德居家具知識館」可是仿效高點市的家具圖書館理念而創建的,可以說是世界第二座家具的圖書館呢!




第二個夢想,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



  踏出懷德居的院子,往下坡的方向走去,原本是片廢棄的豬舍,林東陽為了實見第二個夢想,開辦了第一所民辦的木工學校: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



 



除了場地之外,木工教育也要多種專業機器輔助。為籌募設備,林東陽親自辦訪台中豐原的木工機產業,憑藉著過去在校期間與廠商建立良好產學關係,讓他的想法很快獲得廠商認同與贊助,讓林東陽信心大增,他說:「別人不做的事情我來做,別人做的事情我不會做。」就是這樣的態度,讓他一步一腳印,開辦學校到現在已經邁入第八的年頭了。



 



走入木工學校入口,可以看到一面牆上,以書法工整註明圓鋸機、帶鋸機、現鋸機、角鑿機……等十幾樣專業器材的贊助廠商名錄。林東陽說,我們沒有花俏的裝潢設備,唯一有的是與喜愛木頭技術的人一起研究專研的熱情,林東陽邀請木工金牌實力的老師來教學,「我付他們相當於教授的薪水,希望他們專心創作;至於學生,不分老少性別,只要對於木工有興趣,都可以從零開始學習,收費比上兒童才藝班還便宜,只是如果你要學習必須要有點耐心,」目前,報名的狀況排到半年之後,而且還再接近名額已滿當中,」其中還有相當多的學生一期一期的連接著上,就是不放棄一周能夠前來沉浸在木頭世界中的滋味。



 



林東陽以「心手合一、勤工儉學」作為校訓,強調「做中學」的精神,來培養學員設計與實做的能力。



 



曾經旅美16年的吳孟芳也是因為認同林東陽「分享」與「傳承」的精神而加入木工學校師資陣容的。曾在美國家具大廠擔任10年設計師的吳孟芳,看過太多美國華僑退休後一生所學也跟著埋沒,他不願自己也是如此,因而在面臨職涯下個10年,決定回台貢獻所見所學。



 



有了吳孟芳這個生力軍,林東陽非常感動。他回憶以前在學校教授家具設計,每每鼓勵校友成立工作室,但校友總面有難色。退休後,自己開辦事業,更能瞭解學生處境。木工學校另一名老師林彥志過去也曾是林東陽學生,幾年前離開家具公司的廠長職務,想成立工作室。為了協助學生圓夢,林東陽接了台大研究案、又開辦木工學校,幫人才搭建舞台。在這裡授課的木工老師,每週只要教課兩天,就能領到相當於大學教師的薪資,其餘時間都是私人創作時間。林東陽希望學生在經濟上沒有後顧之憂,專心發揮個人所長,才能形成良性循環,養成「木工家具設計者」。



 



從第一期二十幾名學員,到現在木工學校同時有一百多名學生,分散在一週6天的班級中。學員從退休校長、企業老闆、新竹科學員的工程師、記者、飛行員到設計科系學生。採訪當日,我們還意外遇到台灣歌手許景淳的兒子,22歲的林子軒,為了想要自我充實,為將來的設計的路線打下基礎,他跟著同學一起搭著便車來,一整天的實習學習,讓他意外感到非常值得,因為無論是環境或授課內容都,讓他有上山充電的感覺,所以一學期的17堂課,他都不缺席,即便是成果發表,也要以影像記錄著同學們的成品。



 



對於他年紀輕輕的學生,就有這般的學習精神,讓我們大感佩服,他笑說,「我這個還不算甚麼呢!我們班上還有位澳門來的學生,因為他拘留時間的關係,他刻意留在台灣密集學習,所以他可以一個星期上好幾堂課呢!」氣質清新的林子萱接著說,我們這裡很多人都是每個星期期待上課的到來,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一整天都在木頭削中,享受割據、磨刀的快感,看著手中作品漸漸成形,心中的滋味更是興奮無比!



 



每學期的學校成果發表展的活動,可以說是學校的大事情,除了學員們犧家帶眷的前來參觀、分享這個學期的作品,還要講解說明,林東陽像校長一樣坐鎮在下,看著一個個學員拿出一見見的不同凡響的創意作品,林東陽很欣慰,他笑說,「不要把版面留給太多給我,把畫面都回歸到學員們的身上吧!是他們肯學習又堅持的態度,讓懷德居可以持續到現在,而且讓越多人知道林口懷德居這樣的地方。」



 



過去幾年,學生們畢業後開枝散葉,有人申請到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有人則做起歐洲二手家具生意,甚至有人仿效開班授課。台北市木材行的老闆還曾透露,自從懷德居木工學校成立後,引發木工製作熱潮,帶動木材生意。藏在深山裡的木工私塾,引發的漣漪效應超乎預期。



 



談起這些意外的結果,林東陽樂見其成,他說當初創辦學校,並非志在塑造工藝明星,而是培養更多認識木工、喜愛木作的人口。他認為「木匠不必然是職業,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實做」。



 



最終的夢想──生活即是創作



 



就像全世界孕育最多木匠大師的國度丹麥,因為當地有木材產業、人民生活中存在良好的工藝傳統,這套健全的教育、製造、生產、消費鏈,才能培養出巨匠大師。



 



離開學校體制,林東陽反而更能放手推動木工教育,繼知識館與木工學校之後,家具體驗館也在2008年成立,集「研究教學與推廣」大成的「家具三合院」終於完成。同年並成立了基金會,持續舉辦木工營、設計競賽、年鑑出版、藝文活動等。



 



近年林東陽因多次參訪工藝設計大國丹麥,與著名的細木工作室PP Mobler建立友好關係,成為對方指定的台灣代理。PP Mobler與丹麥設計大師Hans J. Wegner超過半世紀的合作關係,為世人津津樂道,林東陽今年9月出版的《名椅好坐一輩子》也花不少篇幅撰述。



 



林東陽笑言,現在他的生活頂多週休一日,比從前擔任學校教授的時間更忙碌、更開心。看著自己的夢想一一實現、完成,看著一個個學員開心的與木頭融入在一起,還有甚麼比這個更開心、滿足的呢!是不?



 



簡歷】
1947
生於 嘉寶老家 懷德居
1970
中興大學森林系畢業,從此與林業及木業結緣,自謂「森林之子」
1978~1979
國科會第16屆科技人員,赴美北卡州立大學 進修「家具製造與經營」學程
1979
自美返國,應聘台北工專教職,至2003年退休,從事家具教育長達24
1980~2003
年年接受政府機構,研究推廣計畫,未曾間斷
1981
協助創辦「木工具雜誌」,前後撰稿,多達151
1983
獲頒第一屆「孫海基金會林產事業紀念獎」
1983~1985
國科會第20屆科技人員,赴美北卡州立大學 進修博士課程
1993~1994
國科會第31屆科技人員,赴美維吉尼亞理工大學 研究
2003
以「桃李久種自成蹊 老驥伏櫪志千里」自題詩句紀退休
2004
創設「懷德居家具知識館」以及「懷德居木工實驗學校」



自題詩句:
桃李久種自成蹊,老驥伏櫪志千里
揮別教鞭耕書園,退也不休建平台
藏書匯集懷德居,友朋?聚嘉溪畔
新知交流唯斯處,經驗傳承好所在
期許成為「家具知識桃花源」



 



2008年底,成立了「財團法人懷德居文化基金會
20118月,創辦人林東陽從總統馬英九手中接下了「台灣之光」的獎牌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連建興


今年50歲的連建興個頭不大,


可是他所畫出的魔幻寫實油畫,滲透出的力量與無限的神祕,


卻是力量大無比……


  圖片提供──誠品畫廊



   



 連建興這個名字,在1980年代中期的台灣藝術代表畫家中,已經是號響叮噹的人物,他的「魔幻寫實」風格,在90年代初期確立,20多歲就塑造自己繪畫創作的風格,直到現在,他的最品已經在拍賣市場中,屬於高單價錢的台灣藝術家。


 


   1962年生,今年已經50歲的連建興,從小在基隆生長,在那個年代的基隆,是基隆繁華的盛況,煤礦工業發達,北部主要的海港,每天連建興就天真的幻想玩樂,凝望來往捕魚船隻出航與載規記憶的,成為記在他腦海中,不可磨滅的美好童年回憶。


 


   瘦小的身材,加上小學五年級的眼疾發作,身體不甚好的連建興,唯獨對畫畫相當最有自信。小時候的一篇作文,便立志說自己要成為一個熱愛生命的藝術工作者,基隆多雨,心情難免鬱悶的時候,他便獨自寫生作畫,享受悠遊在大自然中寧靜。連建興的身體原本就體質弱,生命的無助與空虛、愁緒,以及家庭生長的因素,令他變得焦慮又敏感,藉由繪畫的專注以及沉浸在畫布的世界中,成為連建興唯一一種活出生命、悲哀情緒的一個抒發管道。


  復興美工畢業後,考上了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到台北讀書,然後當兵、退伍,每每回到基隆的家鄉,突然發現基隆的榮景不再,多了點滄桑的落寞感,於是多愁善感的連建興,開始捕捉了故鄉基隆停礦前的鐵道和空無一物的車廂、廢棄的煤坑、工廠,或是孤立在山中金瓜石金銅礦區的寫實作品。


 


   連建興說,他的畫作大概有兩個方向,一是描述產業變遷下的流離失所,


一是描繪對自然界的所表達的關懷。個性靦腆又自嘲不懂得與人打交道的連建興,在台灣藝術史上有個不可或缺的位置,因為他捕捉到很多人對台灣的情感,遠遠觀望他的畫作,會有種寧靜、和平的感受,綠色的顏色是連建興常用的,因為本來以為生命短暫的他,就這樣度過每一天,題材有著懷舊卻又有夢境的迷幻,所以就以魔幻寫實的藝術風格,闖出了他自我的繪畫道路。連建興解釋自己的作品是:「觀者會對內容很好奇的,像是走進一種情境,那是哪邊呢?他在呼喚著你的進入。」


 


   這些年來,連建興隨著心境的自然伸展與變化,計畫性地在台灣各地山間野地紀錄,跋山涉水地訪幽探祕到處寫生及攝影,記載了早期先民及日治民初時代,所遺留下來珍貴的人文活動遺蹟,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田野山林景緻。做事情有系統的分類與整理的連建興,會按階段心情,著手草圖,或將人文題材與自然景觀做心境式的圖像選擇或合成,繪製有系列性的創作、發表。


  連建興在他新作的「荒竟魔幻」的開展前的感言這樣描述:「對部分的人來說,終其一生可能遠行的地方仍不出台灣本島。對於從事繪畫創作的我來說,生命歷覽也不一定要飛越大山大水,才能有創作靈泉,在乎的是要有真切的感動和體會。多年來,在深深耕耘的繪畫創作裏,東方情調的人文關懷,一直是我創作所呈現的重要課題。」


 


   今年六月是連建興的第十七次的個展,也是魔幻寫實風格持續創作邁入第二十二個重要的檢驗年頭,他說:「今年正逢個人年屆五十有成之年,有幸參與台灣美術活動與產業的蓬勃發展。這次的個展歷經四年緩慢且焦慮的創作狀態,這是創作生涯中準備最久,也是目前最重要的個展。感謝你我共同身處美好又迷惑的時代,可以回顧過往歷史與編織未來。」


  此番深刻的創作感言,是連建興最深刻的邀約與分享。


 


展覽時間:2012.6.9~7.8


展覽地點:誠品畫廊


(本篇同步刊登在大金刊物)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當代藝術家陳界仁1960年生於台灣桃園,高職美工科畢業,目前生活在台灣台北。


1980年代─臺灣的冷戰/戒嚴時期,陳界仁曾以游擊式的行為藝術和策劃體制外的地下展覽,干擾當時的戒嚴體制。
 

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後,陳界仁停止創作沉寂了八年,這段期間他在擺地攤的弟弟支助生活下,開始經由重新審視自身的成長經驗、家族歷史和其生活環境中的軍法局、兵工廠、加工區、違章建築區等空間,省思台灣在歷經殖民統治、冷戰/戒嚴時期,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鏈的加工基地和逐漸進入消費化社會的演變關係,以及解嚴後被納入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背後根源和台灣處於國際政治的「例外狀態」下,人的處境與其精神的變異過程。
 

陳界仁認為台灣在經過長期的被支配過程後,無論是在地的社會現實或歷史脈絡,已被新自由主義主導的主流論述層層遮蔽和抹除,並成為了一個「快速遺忘」和失去「歷史性地思考未來」的社會。
 

1996年重新恢復創作後,他開始通過平面影像和拍攝影片等藝術行動,對邊緣區域的現實處境、內在的精神狀態,以及如何翻轉新自由主義治理邏輯的可能性,進行各種「再書寫」、「再想像」和「再連結」的創作計畫。他認為通過與在地人民的合作,以及通過美學的實驗和影像詩學的開放性,可以與觀眾共同創造出多重對話的場域和相互連結的可能性;雖然他的作品背後總有其所關注的政治議題,但他認為藝術的意義,更在於將那些語言、文字難以訴說的氛圍、精神的幽微狀態、身體的記憶和感性經驗,通過藝術的想像性進行「書寫」;尤其是在被新自由主義日趨宰制的時代,創作不僅是為了抵抗遺忘,更在於如何對「人民書寫」的形式和「多元民主」的可能性提出新的想像。
 

陳界仁的作品曾個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洛杉磯REDCAT藝術中心、馬德里蘇菲雅皇后國家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巴黎網球場國家畫廊等機構。參加過的聯展包括:威尼斯雙年展、里昂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雪梨雙年展、伊斯坦堡雙年展、台北雙年展、光州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布里斯本亞太三年展等當代藝術展覽,以及西班牙、里斯本、阿爾等攝影節與倫敦、溫哥華、愛丁堡、鹿特丹等電影節。曾獲2009年台灣國家文藝獎─視覺藝術類、2000年韓國光州雙年展特別獎。
 

 


演講會:
主講人/陳界仁(當代藝術家)
09/12(日) 14:30-16:30 在帝國的邊界上─我的游擊工作報告
主講人/林志明(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
10/24(日) 14:30-16:30 位於歷史極限的影像與記憶─閱讀陳界仁作品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光機與任意門—英國台灣錄像交流展

策展:楊凱婷
藝術家:馬克・艾瑞爾華勒、約瑟夫・華爾許、克萊兒・霍普、吳尚霖、陳界仁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277

展出時間:2010年07月17日~ 08月14
開幕酒會:2010年07月17日,星期六,下午 7:00 ~ 11:00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下午1:00 ~ 10:00

主辦:伊通公園
贊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英國在台協會、台灣愛普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我們家旅行社







時間與空間的易塑性是時光機與任意門主要要探討的主題,邀請的藝術家透過冥想式的、超現實式的,甚至偶爾是荒謬主義式的裝置等不同的方式轉化現實。這幾位跨越世代,來自英國以及台灣的藝術家以動態影像為其工具把觀者轉運到另一個地域或時間,不論是真實的或是想像的、過去的或未來的,他們刻意地在建立文化意識、歷史與虛構小說之間的流動和移轉。他們充分利用了這個媒材的機動性與易於結合廣泛參考資訊與聯想的特性,如拾獲影片、更改修正過的圖像以及視覺風格的運用,這些都在在展現著全球文化景象的切面。

意識到在地化的視覺資訊在全球不斷地增加及擴散,從電影及電視節目到線上資源如 youtube以及以社交網路發展為主的網站等等,時光機與任意門這個名字就取自流行於日本的卡漫機器貓小叮噹,它有能力可以電轉到「任何一個地方」,把我們帶向奇幻的旅程以及過去與未來的世界去解決他的人類朋友所碰到的難題。這些實質上是時光旅行的寓言故事早早就存在於世界各地流傳的民間故事中,並且重複不斷地出現在不同的文化國度中。對於伴隨著科幻電視節目長大的世代來說,從亞洲的動漫「小叮噹」到美國的影集「時光怪客」或「回到未來」,這些故事基本上是相同的,即使在語言以及風格上他們都擁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質。

「第四次元」在小叮噹裡被形容為特殊的口袋,這正呼應了此次展覽中三位英國的藝術家在作品中所使用的在電腦特效存在之前所製作的道具和戲服,他們的作品都散發著一種另一空間的超現實感。克萊兒・霍普2007年的錄像作品「祝福」的原始構想即是一個場域特定、十二頻道環繞的裝置作品,這個她所架構的催眠及空間化的敘事體使人聯想到艾維拉的聖泰瑞沙所形容的宗教「歡愉」。高層次的煉獄表象被再現為一場幻象的夢,四處都是充斥著外太空的萬花筒以及既復古又具未來感的俱樂部裡浸浴在粉紅及橘色亮光中一個個冥想中的人形體。結合了B電影的手工質感以及古老的電視節目兩者所創造出的具有當代科技的視覺特質又有與其相對的懷舊之情。霍普將「祝福」的背景設在一個獨立於時間及空間之外的場域;一個容許想像轉化的區域! ��! �一個能夠進入相對世界或現實的地方。

非主流電影及科幻小說的影響也充斥在馬克・艾瑞爾華勒 2007年的錄像作品「邪惡的翻面」中幾個呼應電影語言的場景裡,這是「抵抗/支配/祕密」系列影片中的二部曲。故事的架構圍繞著埃斯庫羅斯撰寫的希臘史詩 — 奧瑞斯提亞,這部影片的拍攝設在波蘭,並且與幾位擅於捏造非自己鄉音口音的演員合作。它不通俗的形式風格以及角色設定擾亂了年代和時區,不但從頭到尾擅改無數的文化資料和資源並且放送著 youtube上最受大眾喜愛的電子配樂 Romvelope。艾瑞爾華勒的創作在挑戰電影的框架和限制並在虛擬及真實的空間之間流轉,通常是透過篡改及再現電影以及庫存的影像資料去創作影片、表演以及雕塑裝置,在既定的文化與國族包袱下挖掘出豐富多元的創作資源,從希臘神話、早期的法國電影、迷幻電影到藝術家影片。

在約瑟夫・華爾許2007年的錄像作品「眼前的工作」中,他重建庫柏力克的作品「鬼店」中的場景,更直接地提及了電影工業,他把所有的道具都換成東方的肖像圖騰以及亞洲電影中典型的角色:一個華人男子切垛著蔬菜和孤立的發條忍者。西方與東方在電影語言及風格上的衝突性、對於部份非主流電影的聯想以及意料之外的角色和其行為舉止等等不論是在對時間或是地點的判斷上都有擾人視聽及曖昧不明的效果。華爾許透過不復存在的錄影帶技術的運用,作品中混雜著過度鮮明的色彩以及刻意保留的相似角色但同時又交雜著當代電影裡清晰的數位影像,容許觀者非限定的過渡性解讀。

陳界仁的作品脈絡雖然也橫跨了藝術與電影的國際文化網路,但其靜默的表達方式和政治主題仍著重在台灣過去的歷史陰影與包袱上 — 主題從戰爭到工業衰退不等。他的作品「路徑圖」是在2006年受泰德美術館所舉辦的「利物浦雙年展」委託製作的作品,深入考察1995年碼頭工人的罷工事件以及針對這個事件在加州、溫哥華以及日本的國際航運組織所做出的負面回應,他們拒絕讓海王星玉號 — 一艘由來自默西塞德郡的罷工工人所組成的船隻停泊,最後這艘船在台灣的高雄港停泊,而後在當地被販售及拆解。陳界仁結合利物浦罷工事件的庫存影像資料以及現代高雄港碼頭工人抗議的影像,透過時間及地域的穿插交錯把兩個不同的領地融合在一部探索尋求國際工業經驗相似性的影片中。

吳尚霖2008年的作品「回憶之境」利用比較直接、默想式的方式去表達、再現時間的逝去,同樣強調了相似的人文經驗。單一的鏡頭掃過荒廢的學校大樓以及被植物藤蔓所佔滿的窗戶和牆面,突顯了大自然中衰退、重生的淒美過程。吳尚霖透過大眾對於教室景像的熟悉感使人直接地感染了影片中的懷舊之情以及抒情的電影感受,觀者幾乎可以想見課程教授的狀態並聽見小孩們在熟悉的建築物裡玩耍的聲音。

儘管這個展覽中所有的作品都反應著另一個空間或時間,但由於對材料和形式在處理方式上的不同仍孕育了豐富有趣的相對面以及節奏速度上的改變。從華勒在「邪惡的翻面」裡對普普文化的瘋狂濫用到陳界仁及吳尚霖對於歷史較為嚴肅的著墨和反思,台灣的藝術家從較貼近人性面的現實出發,有別也相對於華勒、霍普和華爾許不著邊際的想像,或許是他們來自大不列顛的背景遺留了不同的美學印記 — 其中的一個傾向就是認為研討探究幻象、科幻小說和未來比過去重要。

策展人楊凱婷決定展出五位藝術家的錄像作品象徵著對於當代文化交流的機制、多變的機動性以及電影與數位媒體在全球的擴散上某種政治化的價值評判。隨著地圖、國家以及身分所不斷受到的爭議以及國與國之間消弭的界線,科技反應了正面的、在未來的平台上可能開放的全球對話。透過藝術家的影片及錄像、電影工業和網路,動態影像的大門已然開向另一個窗口及世界。

文/維多利亞.布魯克絲,2010

Copyright © IT PARK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886-2-2507-1149
E-mail: info@itpark.com.tw website: http://www.itpark.com.tw/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志建個展—時間流產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index/535/276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276

展出時間:2010年06月12日~ 07月10日
開幕酒會:2010年06月12日,星期六,下午 7:00

我們經歷時間,對時間有所期待,並且期待落空。

蘋果脫離了蘋果樹,展開這樣一段歷程。

這是一顆完美的蘋果,符合我們對蘋果的一切想像。將蘋果靜置,某處溫濕度適中,光亮恰當,組成蘋果的微小分子,細碎地作用,將持有的養分緩緩輸送至整體,支撐飽滿的紅嫩表皮,灌注豐滿的肥實果肉,瞬時間,我們感官到的沒有顯著不同。作用靜靜的進行著,數億分子細膩的運動,養分與氧氣交換著生命,蘋果開始乾枯,水份流失而表皮皺摺,果肉萎縮而形體變樣。時間軸上的最後,蘋果消失了。

現在,我們調整時間軸,令一顆蘋果重回完美,甚至新生。

物體的生命是一條時間刻度,輕輕轉動旋鈕,以逆光作用震動物體分子,開啟龐大的黑洞群,分子通過黑洞,完成分子自我的時光旅行,於是,物體移至期待中的生命狀態。理想中,咬了一口的蘋果,回到三天前的完好無缺,又奔向一周後的酸腐萎縮,再倏地縮為一梗枝枒,瞬間又被咬了一口,這是理想中,我們只要輕輕轉動旋鈕,時間便被調控了。







A Solo Exhibition by Chen Chih-chien
Miscarriage of Time
12 June~ 10 July, 2010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index/535/276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276

Opening Reception: 7:00pm, Sat., 12 June 2010

We experience time. We hold expectations of time, but they are never fulfilled.


The apple has fallen from the tree and has embarked on a journey like this.

This is a perfect apple, having all the qualities of what we think to be in an apple. Placing the apple in an environment with moderate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proper light, the molecules which compose the apple will deliver nutrients throughout its entirety, giving its outer skin a luscious paprika-like redness and providing its flesh a plump and juicy texture. This process of metabolism is unnoticeable to our senses. The activity of these millions of molecules carries nutrients and conducts respiration to sustain life. When the apple starts to shrivel and dry, the loss of moisture wrinkles its outer skin and the flesh starts to deform. At the end of its timeline, the apple ceases to exist.

Now, we go back along that timeline, so that the apple regains its perfect luscious state, until it is even reborn.


The life of an object is but a segment of time. Gently turning the knob, while using reversed light to excite molecules and produce a large clusters of black holes, time takes these molecules on a journey along their individual paths and back to a certain state of vitality. In an ideal world, an apple with one bite mark in it, travels back three days when it is still perfect, ripe, and whole. Travelling back an entire week, the apple is still sour in its nascent state. Going back further in time, the apple is just a twig on a tree. Reverting back suddenly to the present, the bite mark in the apple returns. Ideally, we just have to gently turn the knob, and time will be redirected.

 
Copyright © IT PARK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886-2-2507-1149
E-mail: info@itpark.com.tw website: http://www.itpark.com.tw/


 


 


陳志建個展—時間流產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index/535/276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276

展出時間:2010年06月12日~ 07月10日
開幕酒會:2010年06月12日,星期六,下午 7:00

我們經歷時間,對時間有所期待,並且期待落空。

蘋果脫離了蘋果樹,展開這樣一段歷程。

這是一顆完美的蘋果,符合我們對蘋果的一切想像。將蘋果靜置,某處溫濕度適中,光亮恰當,組成蘋果的微小分子,細碎地作用,將持有的養分緩緩輸送至整體,支撐飽滿的紅嫩表皮,灌注豐滿的肥實果肉,瞬時間,我們感官到的沒有顯著不同。作用靜靜的進行著,數億分子細膩的運動,養分與氧氣交換著生命,蘋果開始乾枯,水份流失而表皮皺摺,果肉萎縮而形體變樣。時間軸上的最後,蘋果消失了。

現在,我們調整時間軸,令一顆蘋果重回完美,甚至新生。

物體的生命是一條時間刻度,輕輕轉動旋鈕,以逆光作用震動物體分子,開啟龐大的黑洞群,分子通過黑洞,完成分子自我的時光旅行,於是,物體移至期待中的生命狀態。理想中,咬了一口的蘋果,回到三天前的完好無缺,又奔向一周後的酸腐萎縮,再倏地縮為一梗枝枒,瞬間又被咬了一口,這是理想中,我們只要輕輕轉動旋鈕,時間便被調控了。









A Solo Exhibition by Chen Chih-chien
Miscarriage of Time
12 June~ 10 July, 2010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index/535/276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276

Opening Reception: 7:00pm, Sat., 12 June 2010

We experience time. We hold expectations of time, but they are never fulfilled.


The apple has fallen from the tree and has embarked on a journey like this.

This is a perfect apple, having all the qualities of what we think to be in an apple. Placing the apple in an environment with moderate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proper light, the molecules which compose the apple will deliver nutrients throughout its entirety, giving its outer skin a luscious paprika-like redness and providing its flesh a plump and juicy texture. This process of metabolism is unnoticeable to our senses. The activity of these millions of molecules carries nutrients and conducts respiration to sustain life. When the apple starts to shrivel and dry, the loss of moisture wrinkles its outer skin and the flesh starts to deform. At the end of its timeline, the apple ceases to exist.

Now, we go back along that timeline, so that the apple regains its perfect luscious state, until it is even reborn.

he life of an object is but a segment of time. Gently turning the knob, while using reversed light to excite molecules and produce a large clusters of black holes, time takes these molecules on a journey along their individual paths and back to a certain state of vitality. In an ideal world, an apple with one bite mark in it, travels back three days when it is still perfect, ripe, and whole. Travelling back an entire week, the apple is still sour in its nascent state. Going back further in time, the apple is just a twig on a tree. Reverting back suddenly to the present, the bite mark in the apple returns. Ideally, we just have to gently turn the knob, and time will be redirected.

 
Copyright © IT PARK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886-2-2507-1149
E-mail: info@itpark.com.tw website: http://www.itpark.com.tw/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莊普地下藝術展

展期: 2010/5/22 - 2010/8/8
酒會: 2010/5/22(六)下午3點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D~E~F區









莊普在八O年代初崛起於台灣藝壇,至今勤奮創作不懈,堪稱當代藝術資深的藝術家之一。1947年,莊普生於上海,之後很快地他和家人輾轉遷徙至台灣。莊普青少年時期,對藝術的理想世界充滿無比的熱情,尤其賞識橫掃歐美藝壇的「抽象表現主義」。 1983年,莊普從西班牙學成返台,以創新觀念和媒材變化的作品,在「春之藝廊」舉行個展名為“心靈與材質邂逅”,繪畫表現著實令人耳目一新,以往傳統繪畫講求遵循既定的法則,一般關注的不外乎是透視遠近、技法自然熟練、或僵化的圖式,而莊普卻無法滿足既有的繪畫形式,質言之,他的藝術敏感視覺神經,促使其充滿創意的思維,擷取當下生活周遭的靈感,以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探索繪畫新形式的可能性。

莊普的抽象繪畫具有理性構成的思慮,然而作品的表現手法卻極富詩意,充滿了另類的烏托邦理想情境。莊普以印格繪畫拓延空間場域精神,遊牧於繪畫與空間裝置的進行式,比較貼近生活中的紋理,強調必須儘量避免具象之干擾,激盪觀者自我經驗的抽象思維與作品之間,如此牽引傳遞感動之迴響。本展預定展出莊普各個時期百餘件代表作品,包括從1978年的素描、繪畫、裝置到最近作品,跨越近四十年,完整呈現其藝術的語言風格。


教育活動:
05/29(六)1980年代初臺北當代藝術座談會(免預約/免報名/公教人員學習認證)
06/05 (六)莊普藝術演講會(免預約/免報名/公教人員學習認證)
07/04 (日)莊普藝術賞析會(免預約/免報名/公教人員學習認證)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世芝個展─斷變之間

A Solo Exhibition by Emily Shih-Chih Yang
Disorderly in Order
08 May ~ 05 June, 2010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273

Opening Reception: 7:00pm, Sat., 08 May 2010








2010年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個震撼年代。大環境方面,天災不斷,氣候異變,地震、水災頻傳。強權掌控的全球經濟,又好像是一段茫盲迷途,每個人都可能隨時身陷其中。這樣的年代,絕望、挫折混雜著必須活下去的意念,而藝術卻顯得愈發純粹,它忽然再也不是修身養性的媒介,也不是肩負什麼拓展文化的使命,光是「單純去做」,就已令人覺得幸福得淚流滿面。

近期作品的主要方向,還是在延續多年專注的議題-「整體觀」在現代繪畫中如何能走出更多的可能性。這次展品,除了繼續2007年作品說明<筆墨可以橫著走>(可參考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36)中的內容外,還想試著延伸談談有關傳統繪畫中所謂的「意在筆先」的基點,因為我的構圖是從第一筆慢慢發展,心中完全沒有預設任何圖形,筆觸不斷延伸發展、改變、成形、整合。作品的大小尺寸也未事先確定,一直隨著圖像「整體」的發展來決定。這與「意在筆先」、「胸中有景」的作法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我來說,重要的不是否定什麼,而是開展另外的一些可能性。至於傳統繪畫中的「皴法」當然形式很多,各有特別的功法與作用,但都有一定的規矩,既使是黃賓虹的「筆筆斷 筆筆變」,也還是在同一「筆法」的規範之下試圖鬆! ��! �。

這次在近作「蒼潤華滋」中,我用了大面積的部份在談「筆筆斷,筆筆變」,但用了不同的筆觸斷片,順著斷片之間隱藏的力量,一連一變,一變一連,而「斷變之間,以氣貫連」,雖非傳統的皴法,但有異曲同工之力。

以上的看法是在作品完成後,靜下心來,與作品慢慢拉出距離,整理分析後的心得,希望與大家共享這幾年的進展。 (楊世芝 2010)

Artist Statement
No matter what perspective is taken to look at 2010, it is a year defined by great shock. The environment is undergoing massive upheaval, with a changing global climate and constant 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forms of earthquakes and floods. The fate of the world economy is in the hands of a powerful few and at, anytime, ordinary people can find themselves faced with debt and poverty. In this type of era, feelings of hopelessness and frustration are commonplace in our daily survival. However, ar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ure; no longer a medium for self-cultivation 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The motto, “Just Do It,” is enough to motivate artists.

The main direction of recent works is a continuation of a long-focused topic – How a “Holistic View” can open up even more possibilities in contemporary painting. In this exhibition, in addition to continuing the content of 2007’s description "Unconventional Strokes" (refer to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36), I would also like to exte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point, “The Brush Follows the Intentions ,” found within traditional painting. Because my composition starts to expand slowly from the first stroke, there were no images set in my mind, only that which started to continuously expand, change and integrate. The work’s size was not predetermined, only following the image’s “Overall” progress. This i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The Brush Follows the Intentions” and “View in Heart” approaches. To me, the important part is not to deny anything, but to open up another possibility. In relation to the various definite forms found withi! n ! traditional painting’s “texture strokes," each has its unique merit and function, but all has to obey a set of rules. Even Huang Bing Hong's "Fragmentary Stroke, Changed Stroke" is still only a strive towards the loosening of the rules of the "Stroke."

This time, in my latest work, "Green Chinese Scenery", I use a large area to discuss "Broken Stroke, Changed Stroke," but, implement different stroke fragments. Energy and tension reside within the different strokes, fluctuating with each change. "The different fragments are united by their energies," though not accomplished using traditional texture strokes, the same effects and results are achieved.

The above views were inspired after the work was completed, in quiet contemplation while I distanced myself objectively from the piece. After organizing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ence, I hope to share with all of you my progres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Emily Shih-Chih Yang 2010)



Copyright © IT PARK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886-2-2507-1149
E-mail: info@itpark.com.tw website: http://www.itpark.com.tw/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 73 / 2010-03-05







黃珮如個展—後渙散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271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index/607/271

A Solo Exhibition by Huang Pei-Ju
POST-EXPOSURE
03 April ~ 01 May, 2010









Artist Statement

想像一片夜景中發生光害事件後,因為極度的強光事件,觀看模式發生改變,只能靠著渙散後的殘影辨識,一種感受性的的輕盈,代替了實際的觀看和辨別能力。精神較為衰弱之下,晃動殘影所產生的恍惚感,像是一種末世情節正在發生,影像中所出現的陌生光軌,也暗示著這片影像即將逝去的不安全感。作品企圖加強需要自身在場的感受條件,它不是繪畫也非一種膠片,在消退的遺覺中,透露出城市的光害訊息,也暗指著某種渙散的精神狀態。

Imagine, after a blaze occurred at a night scene, because of the extreme light, the way of viewing things changed. Things could only be recognized with the persistence of vision, the airy illusion replaced the actual scene. With the slightly consciousness lost, the vagueness of shacking persistence of vision seems like a dooming plot is happening. The unfamiliar track of light in the image also drops a disturbing hint that this very image is going to disappear. The work is not only a paint or a film, it implies the presence of the viewer. The vanishing illusion shows a message of light pollution in the city, and also a metaphor of an indistinct mental condition.



 
Copyright © IT PARK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886-2-2507-1149
E-mail: info@itpark.com.tw website: http://www.itpark.com.tw/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珮如個展—後渙散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271
http://www.itpark.com.tw/artist/index/607/271

A Solo Exhibition by Huang Pei-Ju
POST-EXPOSURE
03 April ~ 01 May, 2010


Opening Reception: 7:00pm, Sat., 03 April 2010








Artist Statement

想像一片夜景中發生光害事件後,因為極度的強光事件,觀看模式發生改變,只能靠著渙散後的殘影辨識,一種感受性的的輕盈,代替了實際的觀看和辨別能力。精神較為衰弱之下,晃動殘影所產生的恍惚感,像是一種末世情節正在發生,影像中所出現的陌生光軌,也暗示著這片影像即將逝去的不安全感。作品企圖加強需要自身在場的感受條件,它不是繪畫也非一種膠片,在消退的遺覺中,透露出城市的光害訊息,也暗指著某種渙散的精神狀態。


Copyright © IT PARK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Address: 41, 2fl YiTong . St. TAIPEI, Taiwan Postal Code: 10486 Tel: 886-2-25077243 Fax:886-2-2507-1149
E-mail: info@itpark.com.tw website: http://www.itpark.com.tw/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本週星期五酒吧,邀請到張鐵志前來主持:


在反叛與歡樂之間:當代中國搖滾與另類之聲
Missing Masters: Contemporary rock music in China
張鐵志



台灣人對中國搖滾的集體記憶或許還停留在崔健,以及其後的魔岩三傑。但在九零年代末,中國已出現了更生猛犀利的地下搖滾運動。進入二十一世紀,搖滾更滲透入青年文化,更和商業機器掛勾,搖滾音樂節則成為青年的狂歡樂園。但同時,搖滾曾經許諾的反叛聲音則逐漸薄弱。
 張鐵志,作家,音樂評論人,著有《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吧?》(2004台灣版,2008中國版)。寫作範圍包括台灣、中國、與西方之搖滾與社會的關係,作品刊登於兩岸三地媒體。現在擔任中國南方周末年度原創文化獎評委、南方都市報華語音樂傳媒大獎評委。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的視野
看見「城市」‧「人」的生活美學
第十三屆台北文化獎伊通公園推廣活動

每一個花萼都是棲息之所
莊普、顧世勇、朱嘉樺、王俊傑、陳順築、陳慧嶠、林明弘、袁廣鳴、姚瑞中、吳季璁

時間:4月09日 ~ 4月28日,2010年
酒會:2010年4月09日(五) 晚上7:00~9:00
地點:台北市政府大樓(中庭)
主辦:台北市文化局
合辦:伊通公園
贊助:新竹貨運股份有限公司、格蘭父子洋酒股份有限公司、先勢傳播集團






臺北文化獎,今年正式邁入了第13個年頭。在今年標榜的「環境生活美學」主題下,由過去20年以一個自發性的小空間,蘊育無數藝術人才的「伊通公園」,及長期致力美學教育的蔣勳得獎。

人物不論大小,有力量便值得推崇
臺北市副市長李永萍說,得獎的不只是伊通公園及蔣勳,同時也是「過去這麼多年來,為這種價值在努力的人。」臺北文化獎最大的功能,就是把伊通公園和蔣勳背後的價值標舉出來,「讓這個世代的人知道,這也是一種可以追求和嚮往的人生方向。」

Every Chalice is a Dwelling Place
09 April ~ 28 April, 2010
Opening Reception: 7:00pm, Fri., 09 April. 2010
Venue: Taipei City Hall


每一個花萼都是棲息之所

只要讓它多一分美麗,事物就會改頭換面;稍微再美一些,事物就會完全改變。你就是那美麗的花朵!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塊淨土,在那裡,可以自由自在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人人都有這樣的一個秘密花園,一個遼闊的心靈的轉驛站;這是一個超脫風俗教化、宗教信仰的「精神場所」。換言之,是夢想讓我們創造出自己的現實,創造出自己的生命景象。

我們在這小小的花圃之中,這小小的花圃也在我們之內。我們詩意地建構著家屋,這家屋也靈性地結構我們。機緣,把我們這樣子的種子,播種在什麼樣子的土壤裡面,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伊通這棟「夢想之屋」把我們聚合在一起。

每一個花萼都是棲息之所。每個在裡面的人都重新發現了夜晚。就像遼闊浩瀚的天空安坐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上,一種浩然的力量護持著窩居於此巢中的世間存有。

我們彼此所交流的,不僅是一個充滿想像的方向;它們同時也是「詩」所欲呈現的意境。夢,來來去去。我們從一棟向內凝聚的家屋,托庇到一處向外擴張的城市。能夠棲巢在一種暫時的狀態,會比活在一種確切了結的狀態中來的好。

想像才足以開啟一個靈魂,想像才能讓我們持續前行。世界,就是我們的想像。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我們自身吸引來的,它們能藉由我們心中所抱持的意向而湧現出真理。如愛因斯坦所言:「想像力就是一切,它可以預見你的未來。」

空間展出形式

第十三屆台北文化獎得主「伊通公園」的展廳,是由建築師季鐵男與參展的藝術家共同發想,於台北市政府大樓沈葆楨廳(中庭)以水平舖陳展開的空間形式,重新「再製造」一個「伊通公園」的觀念,將原本三層的垂直空間切割、挪移、重組在同一地平面上,以提供十位藝術家──莊普(b. 1947)、顧世勇(b. 1960)、朱嘉樺(b. 1960)、 王俊傑(b. 1963)、陳順築(b. 1963)、 陳慧嶠(b. 1964)、 林明弘(b. 1964)、袁廣鳴(b. 1965)、姚瑞中(b. 1969)、吳季璁(b. 1982)──分別在自己屬意的空間中進行《每一個花萼都是棲息之所》的展出。每個空間既獨立且開放,猶如一個有機的生命結構體,相互衍生、共存。在此,個人是整體的一個隱喻,而整體也只是眾多差異的巧合。

此以「空間複製」的展出概念,曾於2002年由國際知名策展人侯瀚如邀請於「韓國光州雙年展」展出。這種根莖式水平空間的簡單表面舖展,可以反向地滋生複雜的聯想,正如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可以從碎片上透視出繁縟的巴洛克戲劇一樣,在這十位藝術家抽樣的瞬間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伊通公園」的空間書寫痕跡。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uo Hung-Kun 郭弘坤 Personal Exibition/
 
海島園藝  Island Gardening   

展期 Exhibition Dates / 3 / 6 / ~ 4 / 17 / 2010
開幕酒會 Opening Reception / Saturday / 3 / 6 / 2010 / h.3:00-6:00pm

Chi-Wen Gallery
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52巷19號3樓
3rd Floor / Number 19 / Lane 252 / Tun-Hua South Road / Section 1 / Taipei / Taiwan
T / +886.2.87713372 / F / +886.2.87713421 / E /  htpg@ms27.hinet.net / W / http://www.chiwengallery.com
Gallery Hours / Tuesday to Saturday / 11am to 7pm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界仁2009年個展 Chen Chieh-Jen's Solo Exhibition


帝國邊界I &軍法局





 














展覽日期:



2009-11-21 ~ 2010-01-23


開幕酒會:2009-11-21 17:00 ~ 18:30
藝術家:陳界仁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 Solo Exhibition by Wu Chi-Tsung
Crystal City
03 Oct, 2009 ~ 31 Oct, 2009


Opening Reception: 7:00pm, Sat., 3 Oct, 2009

http://www.itpark.com.tw/exhibition/data/266





吳季璁個展─水晶城市

展出時間:2009年10月03日 ~ 10月31日
開幕酒會:2009年10月03日,星期六,下午 7:00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下午1:00 ~ 10:00


雖然當個藝術家活動已經6、7年,不過成為”職業藝術家”卻是近一年的事,它的意思就是”專注以藝術為終生事業的人”。

某種程度上,我過往的作品一直都很純粹,以廣泛的影像形式為主,思考影像的本質,也透過影像去討論”觀看”。也許就像從前的生活如此單純,對藝術的思考也很專注卻狹窄。

曾經天真的以為弄出很”厲害”的作品,就能讓你撼動世界,帶來嶄新的思考改變一切。後來才發現,最好是那麼簡單,舉目環顧你週遭的台灣當代藝術環境,自以為是在賣廣告型錄的藝術媒體、整天裝神弄鬼的藝術評論(真該送他們去國語日報作文班)、偶爾兼差捧場的part time策展人(到底有沒有人真的在做研究)、和只想著炒短線拼現金的local畫廊(你沒聽過雷洛說﹕如果我要貪,就要貪一億。)
,這四條斷腿可以把藝術家撐上國際藝壇才有鬼……喔!對了!當然還有粉碎性骨折的美術館和藝術學校,不過礙於篇幅有限可能不夠罵他們,再另闢專文討論。

所以藝術家在這環境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以下部分可作為高中畢業生選填志願的參考):

業餘路線。想辦法找其他工作糊口,業餘時間有機會就來創作一下、參加一些商業性或娛樂性的展出,聊以自慰。其中比較代表性的工作是從事設計和教職,
而後者危害最為嚴重,這些人往往終其一生因為過太爽在藝術上無甚建樹,更糟的自己也搞不懂藝術在幹嘛,但是每天都要教導學生又怕被學生發現,只好裝神弄鬼把藝術搞的很玄。不過其實也是人之常情、情有可原,如果我在數學系交高等微積分,我可能也會幹一樣的事。

職業路線。又可以細分為靠攏公共資源,和靠攏藝術市場。前者大致包含以各式補助維生的補助型藝術家,以各式駐村維生的駐村型藝術家,和以各式案子維生的包案型藝術家等。後者進入市場,本來也就是經營藝術事業的正常途徑,但礙於藝術市場的風氣和專業度,往往不得不快速商品化,所以又可以再分為成功與失敗兩種,成功者賺了很多錢後怨嘆藝術成就不被認同,失敗者怨嘆藝術成就不被認同媽的又沒賺到錢。

寫到這發現在台灣當藝術家真悲哀,很難跟我爸媽說,這是個有尊嚴又有前景的事業。不過也有一些少見的特例,可以跳出環境的侷限,比如說,陳界仁。特例聽起來比較屌,或許這才是值得努力的方向,藝術本來就是因為創造性的特例才有價值。

寫了廢話這麼長,翻譯費好像會很貴說……所以言歸正傳,我對藝術的思考,也逐漸從抽象的、形而上的思辯,轉向面對這個世界。

我的意思是,試著去描述我對這個當代世界的感受和想像。

水晶城市 裝置 軌道、馬達、LED、塑膠容器(PET、PVC、PS)
尺寸視空間而定 2009
Crystal City Installation Track、Motor、LED、Plastic 2009


有另一個不可見的世界,但我們每日生活其中,它是由電子設備、程式、網絡、媒體、訊息所構築,我稱之為”水晶城市”。

用水晶命名,是因為它就像晶體的成長,其中的各個元素,按一定的內再規律與邏輯自動的組構衍生出來,更無盡的蔓延擴張。

它是如此透明、輕盈、不可見又毫無量感,卻投影出另一個無比真實的世界。

那裡是我們精神的寓所。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過藝術.闡述生命


NikeLance Armstrong向癌症患者致敬


撰文│姚詠中 圖版提供│BRS Taiwan Nike


底在法國巴黎的艾曼紐.佩洛汀畫廊(Galerie Emmanuel Perrotin),一場


關懷癌症並名為「舞台」的展覽,結集了二十位來自全球各地的藝術家,


以充滿生命力的作品鼓舞癌症患者不低頭、勇敢面對生命的奮鬥精神。



 


ˉ一向在公益活動上不餘遺力的耐吉


集團(N i k e),以及幫助癌症病患的藍


斯.阿姆斯壯基金會(Lance Armstrong


Foundation),攜手推出一個全球性的藝術


展覽,在巴黎策劃了這場「舞台」秀。


ˉ耐吉總裁馬克.帕克(Mark Parker


說:「我們決定用藝術型態的形式來展現


癌症病者對於生命的奮鬥、戰勝癌症的


精神。」而抗癌戰士的單車運動家藍斯.


阿姆斯壯也表示:「癌症可能隨時出現在

你我身旁,要正視它、也要戰勝它!」


為了這個別具意義的展出,超過二十位


藝術家奉獻出他們的時間,創作一件件


「表達生命的堅強性」的作品,也展現癌


症病患在對抗病魔的強韌生命力。


ˉ在一件件作品中,我們看到了藝術家


運用他們細膩的感知和觀察力,以各種


不同的形式,包含油畫、裝置、攝影


等,透過獨特的藝術語彙表達他們的愛


心,期盼能募得更多款項,同時也呼籲


更多有愛心的人士共同參與。


ˉ目前全球這股結合藝術、時尚與公益


的活動愈來愈多,此次耐吉集團與抗癌


基金會的合作無非是再添一例。由於時


尚品牌本身的知名度與影響面,往往容


易引發更多人的關注,對於企業形象亦


有正面加分的效果;當代藝術家們也可


以就社會議題發揮創作,而不再只是關


在自我的藝術世界裡,讓藝術能夠為弱


勢團體發聲和募款,這種對社會的回饋


與對生命的關懷,無疑值得台灣的企業


效法。




1.蔡國強作品
 以爆破名聞的中國
藝術家蔡國強,延續一
貫的手法,作品〈黃花
樹〉以爆破方式呈現
黃花的盛開,象徵生
命的可貴與美好。在
他的解讀下,圖中的花
朵象徵著生命的循環
與再生力,希望癌症
病患對於邁向新生命
的道路,要滿懷希望
地勇敢前進。
2.羅森.克勞作品
 經常以表現內在細
膩畫風的羅森.克勞
(Rosson Crow),厚重
的黑色、棕色和深紅
色顏料是他作品的特
色。在這幅名為〈德
州自行車展〉的作品
中,以大膽強烈的色
彩,以及靜態窗戶伴
隨著滴流的顏料效
果,似乎訴說著時間
如流水般在消逝著。


1. 朱爾.德.貝藍
庫爾作品
ˉ出生在巴黎,成長
在美國的朱爾.德.
貝藍庫爾(J u l e s d e
Balincourt),在兩個
不同環境的衝擊下,
使他的作品充滿特別
的魅力。受普普藝術
影響的他,在技巧式
的標籤下,也蘊藏著
訴說事件的著墨。
ˉ以風趣機智且直接
切入主題的手法來表
現沉重議題是貝藍庫
爾最擅長的,此次展
出的作品,顏色跳躍
大膽,綻放不斷串流
的線條,道出了生命
的強韌。
2.薛波.法瑞作品
ˉ薛波.法瑞(Shepard
F a i r e y)在還是學生
的時候,就參與了大
型的競選活動,進而
展開他街頭藝術表演
的生涯。得意之作是
2 0 0 8 年歐巴馬參加
美國總統大選時的一
張競選海報。在「舞
台」中,薛波以印刷
拼貼技巧,畫了一幅
名為〈潔西卡〉的肖
像,紀念他的好友潔
西卡.肯貝瑞(Jessica
Ikenberry)在二十多歲
時罹患乳癌的事件。
3.Dzine作品
ˉ作品向來令人有強烈印象,以裝置藝術聞名的Dzine,不斷地以新的語言尋找藝術
發聲的位置與觀者交流。在為「舞台」的創作中,Dzine以兩個輪子創作出貌似單車
的作品──〈打翻的點〉,並且跟藍斯.阿姆斯壯開玩笑道:「那可不是你騎的那
個單車!」
4.安德烈.古爾斯基作品
ˉ來自德國的安德烈.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擅長攝影表現,但是他的目標不
是傳統的攝影報導,安德烈比較喜歡利用數位技巧呈現大型的構圖作品。這次展出
的〈環法自行車賽〉中,運用藍斯2006年法國之旅的照片,以特殊沖洗方式表達對
他的敬意。
5.KAWS作品
原名布賴恩.唐納利(Brian Donnelly),以「KAWS」這個名字遊走於服裝及產品
設計上,有時也用在雕刻及純藝術中。在「舞台」展覽上,KAWS依舊以細膩的表
現形式對癌症病患堅強的生命力表示尊敬,〈盡頭〉是一幅有著塊狀色彩的大型作
品,畫面突顯的黃色讓人感到醒目。此外,KAWS也製作了一件〈藝術腳踏車〉向
藍斯致敬。
6.奈良美智作品
ˉ來自日本,活躍於當代藝術圈的奈良美智,同時也是引領日本流行藝術活動的先
驅,他的創作影響範圍廣泛,舉凡畫作、流行商品或玩具,都可以見到「邪惡小女
孩」的蹤跡。除了這件名為〈火〉的畫作之外,奈良美智也做了一件單車作品,上
面有一句鼓舞人心的話獻給藍斯──「不要忘記你最初的精神!」
7.凱瑟琳.奧佩作品
ˉ以肖像作品引起注意的凱瑟琳.奧佩(Catherine Opie),在「舞台」中展出〈無
題──道路〉,畫面是空無一人的道路景象,她也以此作向藍斯致上深深的敬意,
提醒觀者應當如抗癌成功的藍斯,展開一段新的單車旅程,邁開腳步,迎接生命。


1.裘斯.帕拉作品
ˉ喜歡以畫作關懷事件和人物活動的裘斯.帕拉(José Parlá),常常
遊歷於世界各地並以自身感受進行創作。此次他的大型畫作〈無題──
獻給艾倫博士〉,以彎曲的線條擠滿在畫面之中,一方面希望讓更多
人對「堅強生命」有更多感觸,也表揚抗癌人士對生命的奮鬥。
2.雷蒙.派提波恩作品
ˉ來自美國加州的雷蒙.派提波恩(Raymond Pettibon)是名反文化的
藝術家,作品結合比喻式及複雜性的議題,以特有的墨水或水彩畫風
來創作。〈無題──來自結束〉延續一貫風格,以水彩加墨水畫出相
互撞擊的火車,彷彿訴說著生命不可知的意外。3.理查.普林斯作品
ˉ 理查. 普林斯
(Richard Prince)的
〈我不回家〉,以玩笑
式的畫作結合護士圖
像,另也參考了癌症病
患的文獻資料,文字部
分使用了1902年比爾.
貝利(Bill Bailey)的歌
曲「你可不可以回家」
的歌詞。理查以滿布著
這些字彙的作品向藍斯
致意。
4.肯尼.沙佛作品
ˉ肯尼.沙佛(K e n n y
Scharf)的作品一向充滿
卡通風格,兼具虛構性
和流行文化的融合,充
斥著豐富華麗的色彩,
或是伴著多變的貼花裝
飾等。最近的作品更是
充滿趣味,例如甜甜圈
的可愛造形也可見於肯
尼的畫作中。
5.克里斯托弗.烏爾作品
ˉ來自紐約的克里斯托弗.烏爾(Christopher Wool),在他的畫作中,除了原有
的基本主題之外,他喜歡融合手繪元素,並以機器輔助完成作品。例如在絲質畫
布上以模型複製圖案的實驗方法,製作出一件件充滿生命及多層次的作品,正如
同這次為癌症病患創作的〈無題──2009〉。
6.艾瑞克.懷特作品
ˉ癌症對艾瑞克.懷特(Eric White)來說,是一件相當具有衝擊性的打擊,因為
他的母親患有口腔癌,長期接受治療,看著自己的母親被癌症折磨,在旁的他深
深體會到癌症病患的辛苦,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關懷。艾瑞克也希望藉由
這件〈大廳〉,向正在逆境中的病患,以及向癌症奮戰的母親致敬。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文浩個展
MUTE

展出時間:2009年08月22日 ~ 09月19日
開幕酒會:2009年08月22日,星期六,下午 7:00


創作自述 / Artist Statement

距離上次伊通個展已經13年,這段人生路程發生了許多轉折,期間兩次大病深深影響了我的生活。死亡的威脅讓我的創作意念變得越來越強烈。養病的日子十分無聊,我除了看書就是不斷的上網打發時間,網路上數量龐大的視覺資訊改變了我認識世界的方法。因此這些日子的創作有很大部份都圍繞著這種生活方式所帶來的思考,這次展出便是選擇屬於這部份的作品。

我大量的引用網路上解析度不高的圖片或畫質很差的影片作為創作的素材。其中一部份作品我以每張圖透明度1%的方式,把100張取自網路的圖片疊合成一個影像。我也以這個方式處理自己連拍的影像。同時我也嘗試了將100個取自網路的色情影片片段疊合,產生了令我莞爾的有趣聲音和影像。其他我則選擇了一種古老的檔案格式GIF作為主要的影像表現方式。

GIF圖形交換格式只有8位元色彩,成像品質差強人意並受限於尺寸,雖然與時下追求高畫質的趨勢大相逕庭,但因可插入多幀圖檔,不斷循環的動畫效果是我樂此不疲的主因。影像的凝結不再瞬間,永恆崩毀,不斷重複,感知因而積累強化或疲勞鈍化或扭曲或沈澱...。虛擬時空錯置生命無聲移轉,恍如回歸線遭逢永晝。萬事俱寂。

Ps.《永晝》為我與劉驊共同創作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刊登八月份藝術收藏設計的稿子 也po在這邊給大家欣賞一下(Pleats Please的公關Christine跟我說A-POC是一種材質 不是品牌喔 在此解釋一下)


 


愛地球


就把它穿戴在身上


環保材質設計正當道


撰文│姚詠中 圖版提供│Pleats PleaseA-POCMoutonColletMind DesignsFinal HomeAnya Hindmarch


著地球日益暖化,各地氣溫逐漸上升,發生許多氣候異常的現象,促使近年環保意識抬頭。而


在此聲浪狂掃世界各國之餘,時尚設計圈亦沾染了愛地球的環保概念,諸多前輩大師與後起之


秀紛紛研發新材質,以因應能源短缺的問題,也帶來別於以往的新體驗,落實設計與生活合而為一


 


 


Pleats Please穿上愉快的心情


ˉ1993年成立的「Pleats Please」,是日


本設計大師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創


辦的品牌。設計大師將這個品牌以輕鬆


愉快作為定位,希望每個人在輕鬆地穿


上這種皺褶類(Pleats)的商品時,心情


是滿足且愉悅的(Please)。簡單來說,


就是要讓穿著者感覺到單純般的快樂。


ˉ「Pleats Please」的品牌概念很單純─


─如果想去旅行,服裝上的簡便是很重


要的。所以,輕盈又不會變皺的素材,


讓旅行箱的重量可以減至最低,但是又


要能好搭配,在各種場合都能穿著…


…,符合以上的種種需求,就是「Pleats


Please」最初的想法。


ˉ以單純的色彩展現出布料的材質與特


性;並以輕巧、自在與充滿機能性的新


鮮服裝,融入日常生活,成為生活的一


部分。「Pleats Please」獨一無二的創造


理念,堅持衣服的完整性,以多層次的


搭配來顯現完美的比例組合,自成獨樹


一格的時尚潮流。


ˉ1996年春夏開始,「Pleats Please


有了更明顯的腰線,並開始有了商品主


題,以不同國家的「旅行」想法為主,


如中國、韓國和美國為主題的商品設


計。因為原始概念「旅行」的訴求,


Pleats Please」商品設計特性極為符合


「旅行」所需──方便收納、清洗、快


乾。100%的聚酯纖維(polyester)材質


只需少量的洗潔劑和水就能清洗得相當


乾淨,同時在通風的狀態下,三十分鐘


以內就可以全乾,皺褶材質的設計更不


需熨燙,也不會變皺,收納時不佔空間


(捲起即可),符合環保訴求。


ˉ2009年「Pleats Please」最新秋冬設


計主題「飛翔」,全新研發出一種輕薄


又柔軟的全新材質,有如面紙般的柔軟


觸感,同時獨創的全新「扭轉壓皺」技


術,將皺褶的設計推向嶄新的層次。


A-POC環保再利用的新材質


ˉ在工業設計上引領風潮的蘋果電腦,


最讓人讚賞的就是一體成型的極簡設


計,在服裝的製作上,三宅一生也做到


了這一點。1998年由三宅一生與藤原大


Dai Fujiwara)共同孕育的「A-POC


A Piece Of Cloth),其設計概念取於


大自然的素材,並由一根線開始。所謂


「一塊布」(A Piece Of Cloth)的設計


概念是一種被視為類似電腦終端機的模


式。「A-POC」的製作過程,在剪裁前


就經過精密計算,將服裝上的細節與版


型,透過紗線染劑篩選,再一次織進布


料中,新穎的技術,猶如一場讓人嘆為


觀止的魔術秀。


ˉ過往製衣技術在打版上會因裁剪而浪


費掉許多布料,但「A-POC」織製技術能


省去布料庫存,針對商品所需之織物而


製造,將布料與款式一同織出,不止是


編織技術的進化,顏色變化及染色的演


進也是前所未見的發展。織線原有的色


彩不需洗褪,而直接用熱水燙過,顏色


便滲了進去,省去許多加工上的能源與


資源使用。這也是環保材質製作服飾的


重大突破。


ˉ而人類的體型是不相同的,以這個道


理為前提,大量生產的SML等規格尺


寸將會是人類的行動與身體束縛受限的


原因之一。摒棄尺寸的概念是「A-POC


的目的之一。比如看見「A-POC」的毛衣


絕不會聯想到是大人穿的、非常小件,


因它是使用高度伸縮素材所織成,可自


由伸展,即使剪掉衣服的邊緣也不會掉


線,無論是何種體型也會合身,且脫下


後依然會恢復成原狀,如此輕巧方便收


納,是針對日常服所做的提案。


ˉ「A-POC」所追求的目標,不是具體的


衣服形狀,而是製成衣服的思考方法與


設計出口,所謂的創作並不是完成一個作


品後即結束,而是隨著消費者的感覺、時


間、目的的不同,隨著自己的喜好,參與


服裝的製作,這就是「A-POC」。


 


MoutonCollet 化為美麗永恆的


存在


ˉ「MoutonCollet」是由兩個比利時大


男孩所合作創立的品牌。這兩位纖細敏


銳的設計師分別擁有不同的設計風格:


馬修.穆東(Matthieu Mouton)的作品


偏向憂鬱;尼古拉斯.高利(Nicolas


Collet)的作品比較偏向奔放和批判,讓


MoutonCollet」這個品牌擁有不同的表


情風格:以強烈對比概念,強與弱、亮


與暗、快樂與悲傷等元素作為表現。雖


然是兩個大男孩,但他們的設計語彙是


非常女性化與感性的,在線條、剪裁、


創作、材質、圖騰等細部,都可看出細


膩設計手法表現,加上現代感元素讓整


體感覺更摩登、易搭配。


ˉ在「MoutonCollet」的作品中,以「銀」


作為作品的材質。說到選擇這個材質的


原因,他們表示,「銀」代表著月亮,是


冷靜且純白的存在,在他們的心目中是高


貴、純潔又明亮的,並散發出女性化卻又


有點深沉的特質,而且在歷史上,「銀」


是高貴的材質,直到現今也深受現代人喜


愛。對他們來說,「銀」就像是新一代的


「金」。


ˉ2009年春夏的「MoutonCollet」作品


中,可以見到一些昆蟲型態的作品,這


是兩位設計師從童年的比利時鄉村生


活中擷取出的靈感。令人驚訝的是,


MoutonCollet」的設計中的幾款昆蟲作


品,是真的利用實體昆蟲的外殼作底、並


經過浸銀的過程所創作出來的,這般的巧


思,不僅令人讚歎,而製作的動機更是十


分具有創意,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樣的製


作方式就是一種環保的表現。


ˉ為什麼這樣說呢?對兩位設計師而言,


要創作這樣的商品時,他們大可以選擇其


他材質,鑄模、大量生產出強韌且規格統


一的底座,但從小就在鄉村成長的他們,


明白大自然中有更多更好的素材,信手拈


來就是最天然、最無害的材料,雖然十分


脆弱,但既可以讓美麗的形體永恆保存,


也不需另外生產製造些什麼而造成地球的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展覽日期:2009-05-09 - 2009-06-06
開幕酒會:2009-05-09 17:00 ~ 18:30
參展作家:劉時棟



「始於眼」,這是繼2007年「PLAY‧不累」之後,劉時棟的最新個展。劉時棟,台灣年輕世代的藝術工作者,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作品風格及題材相當多元,近年來他專攻拼貼藝術創作,他擁有學院派的美術創作背景,也曾經向民俗剪紙師父學習剪紙技法,然而他所使用的媒材卻是與這些老師父大不相同。他利用回收或是特地收集的雜誌圖片,有系統地進行主題分類,然後再開始拆解元素,並且重新組合然後給予新的生命及靈魂,可以說是結合當代思維觀念然後融合傳統技法的藝術家。


為什麼叫做「始於眼」? 劉時棟說幾乎所有的事情或是事件都是從眼睛看到之後才開始發生的,「始於眼」和一般俚語中的「死魚眼」有點諧音的感覺,然而意義卻大不相同,「死魚眼」是一雙沒有精神的眼睛,然而「始於眼」確是眼睛發亮去看任何事情或是事件,這樣的概念同時可以呼應到劉時棟的作品上。他的作品的確會讓人眼睛一亮,乍眼一看,可以感受到帶有濃濃禪意的美麗的花朵或是花瓣、或者是中國詩人意境的山水風景出現在眼底,甚至讓人感覺有種古代文人畫的作品風格,這種始於眼睛的第一印象,是美的,華麗的,然而再仔細瞧瞧,仔細端倪,卻可以更深層地看見畫面裡面充滿著趣味性及當代性的故事。


為了創作,劉時棟在不定點、不定時都有收集時尚雜誌、藝術雜誌、報導性雜誌等等各式各樣的雜誌習慣,這些雜誌裡都是當時最熱門的議題圖片,例如時尚精品、名人肖像、或是產品設計等等,待劉時棟收集到一定的量之後,他便開始去分解這些原有的印刷圖像,例如人的臉、眼睛、嘴巴、手腳或是其它的身體部位,然後透過構圖的概念,開始將其排列組合,他的畫筆是他的剪刀,他的顏料則是這些五形六色的圖樣印刷,他把驢子及蝦子的頭換上不知人士的臉、把盤子上的點心變成花瓣,這些在第一眼看起來像是無厘頭的視覺表現手法,好像在反應當今社會看起來有很多貌似合理但是本身又是充滿矛盾的怪異現象,彷若在訴說著這個世界看似很美好,然而確是充滿很多假象,劉時棟只是以比較美的概念去嘲諷或是展現他眼中的社會現狀,同時他也將當代藝術所致力的環保藝術概念運用在其創作上,這樣的藝術行為,本身也是美好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展覽中,有一件作品名為「好笑的事」,劉時棟花了一些時間,收集了許多海峽兩岸當代藝術界的人像圖片,然後他將每個人的人像卡通化甚至是動物化,並且穿插黏貼上一些舊雜誌裡曾經出現過的字樣,例如:2007 Art Power 100、影響中國當代藝術的100人、誰決定的力量、錢決定的力量等等,讓人物和文字重新組合,整個畫面重新呈現出一種相當詭異但有很有趣的視覺形象,也引人去反思當代藝術界的現況,可以說兼具趣味性和批判性。


這次展覽的作品大多以圓形的畫面去呈現,這樣的圓如同眼睛的圓,眼睛的圓之外,是真實的也不是真實的,然後圓形畫面之內,看似不真實的,其實也是真實的,因為這些圖片都是真實的,因為他們曾經被出版過,曾經被報導過,也曾經發生過,然而只是故事背後的真真假假,無人知悉而已,這樣的真假,唯有透過你的眼睛去觀察,才能還原原本的真相。









大 趨 勢 畫 廊 會 員 電 子 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立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提供。內容得不經通知隨時變更。
服務專線 : 02-25873412  地址 :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09-1號
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取消訂閱,請聯絡
main.trend@msa.hinet.net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 Solo Exhibition by Huang Chih-Yang
Peripheral Vision
09 May~ 06 June, 2009

Opening Reception: 7:00pm, Sat., 09 May 2009










黃致陽個展─永遠的邊界

展出時間:2009年05月09日 ~ 06月06日
開幕酒會:2009年05月09日,星期六,下午 7:00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下午1:00 ~ 10:00


凡事保持點時空距離是很重要的,或許是緣於自我的邊緣性格喜歡生活於游移的狀態。「游移」意謂著一種與某種事物的不確定關係,更確切的說它是一種刻意與主流、中心保持一點距離的生活態度。

當代藝術是主流但目前的當代藝術現像並不意謂它是我們生活的全面或中心,大多的「當代」只是一種製造,緣於經濟供需或者是秀場的一種製造現像。 這個現像反應在現實社會層面它是一個虛的,是虛構是俗的。 現在的「當代藝術」已不是早前的那個「當代藝術」。 早前的當代對應現實層是硬的是堅實血肉活動。 現在的當代不再是那麼堅實的反應現像,大多是趨於附庸一個流行的表像層。 所以我覺得這個目前的「當代藝術」應該換個詞會貼切些。

當然我也是一個藝術品製造者,以前我覺得是一個藝術創作者,現在我自認為是一個製造者,我在這個製造者的身份理竟然獲得比以前自認為是創作者的我還要快樂,工作起來也更起勁。 這個心理自我意識轉換源於我生活空間的轉換與更動,來北京兩年多很習慣我目前的邊緣角色。 因為邊緣而自由也因為邊緣而不必顧慮太多,可以在外圍看著中心主流的騷亂紛擾,偶而也可進去攪和一下,大多時間還是可以抽離開這個所謂的「當代藝術」偽現像。 談到這好像有一點自我矛盾。

「永遠的邊界」這個展覽基本上呈現了我近期的工作成果,邊緣與矛盾的狀態是激發這個展覽理作品的動力。 也因保有這個邊緣性態度也才有面對現實層的矛盾,作品即是在邊緣與矛盾的夾縫中擠壓出來所以為名「永遠的邊界」。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