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名:綻放-曾雍甯個展  Bloom-Tzeng Yong Ning Solo Exhibition

展期:2014/11/01 (Sat.) ~ 2014/12/14 (Sun.)

開幕酒會:2014/11/01 (Sat.) 4pm

贊助廠商:Barcode

地點:台北索卡藝術中心 (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572F-1)

02-25700390 pr@soka-art.com.tw

台北索卡藝術中心將於11/1-12/14舉辦《綻放-曾雍甯個展》。曾雍甯為台灣中生代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聞名於獨特的原子筆彩繪。依靠手中的原子筆綻放於世界舞台。此次展出曾雍甯2014年新作「綻放」系列、「秋意」系列及冊頁作品,展出總計18幅作品。現場同時展出曾雍甯為了創作時消耗的原子筆,用上兩個巨大的玻璃瓶才裝得下將近千支的原子筆筒,為展覽現場增添趣味。曾雍甯此次系列作品追求自然風景、植物造型的高度提升,綻放於想像空間之外無以名狀的精神世界。畫面顯現的是絢麗的仙居淨土,他備足了許多相似的色彩形式造化出視覺驚奇,他將筆線色塊重新細分,再衝突化、破格地整合成一整體面積,使得作品中的色彩線條及描繪對象完全不合常理,但卻能形成如真似幻的造夢一景。

曾雍甯利用不易起毛球的水彩紙進行他的園藝造景,就像個勤勞的園藝家,以重複性、勞動式的方法耕耘他的畫布。原子筆異於其他的畫筆,無法進行大片面積的揮灑潑塗,只能用點及線耐心地創造面、空間層次還有前後關係。曾雍甯利用原子筆繪出繁複瑣碎的空間秩序,遠看近看各有不同的視覺效果,畫面豐盈璀璨。即使同為綻放系列也各有風格,如〈綻放31〉、〈綻放33〉兩件作品可以看出曾雍甯對日本浮世繪的拆解與思考;〈綻放39〉、〈綻放41〉、〈綻放42〉、〈綻放43〉則是在整篇幅的網眼結構裡,利用不同的畫面深度,編織視覺上的質感與紋理,細緻呈現繪畫的手工面向;〈綻放35〉所堆疊的山形線條顛覆傳統格套,暗示著看似循序但不合章法的運作。

曾在法國駐村創作的曾雍甯,汲取異國文化養份,進一步提高作品層次,在德國、法國、美國、匈牙利、義大利、香港、中國等巡迴展出,獲得廣泛的認同與肯定,澳洲白兔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及彰化文化局等更將他的作品納入永久典藏。近兩年更受邀至香港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展出,曾雍甯回歸亞洲,引發高度注目。此次台北藝術博覽會同樣也可以看到曾雍甯「綻放」作品,索卡藝術中心展位B05,歡迎各方好友前來觀賞。sendAttachment  

 

35

 

134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415.JPG

大家都知道西班牙最著名的就是Tapas,在MVSA,Tapas的種類很多,口味則講究適合國人吃的類別,像是這個西班牙火腿,可是隱藏版,在菜單上看不到,不過老饕就知道會要來點上一道,視為開胃菜。在西班牙,很多人下班後喜歡到市場上的小站區點上一盤配點小酒來喝,就是最西班牙式的飯前菜,實在因為西班牙的Tapas總類太多了,多半都是小小盤,可以多樣化的選擇,每一到道都嘗一點配酒喝~~

 

IMG_2436.JPG 

 

將豬里肌捲上培根,然後煎上色後再進烤箱,豬肉的中心溫度控制在60度保持肉質多汁滑嫩的口感,搭配的醬汁則是以西班牙羊起士蒙切哥醬,為了讓羊起士口感更加柔順,還加入了鮮奶油、牛奶、調配出粉感的醬汁,這可是讓豬里肌肉吃起來更美味的關鍵呢! (580元/份)

 

IMG_2433.JPG

源自於西班牙北部的傳統的菜餚,納瓦拉炭烤時蔬讓蔬菜吃起來更有味道,傳統上都會把蔬菜烤到帶點焦,之後再利用高溫所水的原理,將蔬菜的鮮甜味都鎖在裡面。吃的時候可以先吃原味,之後可以再以撒點海鹽、淋上巴薩米克醋之外,盤底上的羅曼斯克醬,再沾著吃吃看更有濃郁的風味,漸層式的吃法,可以感受到蔬菜的不同風味!(240元/份)

 

IMG_2425.JPG

到西班牙餐廳,當然不能面俗的要來上一盤烤馬鈴薯,這在西班牙是每位家庭都必會的一到小點,曾經到過西班牙,就吃過不同總類的烤馬鈴薯,第一次吃的時候真是驚為天人,這樣一個不起眼的馬鈴薯,再簡單不過,但是搭上了雞蛋口味的顆粒狀馬鈴薯,在口中咬著,真是值得回味再三,所以當回台灣時後,立馬下載食譜跟著做,其實挺簡單的,只是可能醬料個關係,味道還是有差。在MVSA中的烤馬鈴薯,則讓我回味在西班牙吃的時候的Fu~~

IMG_2431.JPG

 

這也是一道西班牙Tapas人氣很旺的,蒜味橄欖油鮮蝦,幾乎可以說是西班牙的國民美食,以西班牙進口橄欖油,將蒜碎下鍋炒至金黃,再以鹽佐以黑胡椒調味,最後再放入新鮮蝦子,利用鐵鍋的魚溫將蝦肉煮熟,吃起來帶點彈牙的口感,西班牙人喜歡將麵包沾著蒜味橄欖油一起吃,不妨也試試看喔(280元/份)

 

 

 

IMG_2417.JPG

這可以說是MVSA的招牌菜之一,因為連小朋友都喜歡吃,名字更是特別,叫做米家思(Migas),其實正確的菜名是馬鈴薯蛋佐西班牙臘腸,這是一道風行全西班牙的農村菜,傳統的Migas是將剩下來的麵包削做成的一道菜,口味有甜有鹹,在MVSA的Migas則是以炸馬鈴薯私為底,口感更加細緻,再搭配西班牙臘腸,以及西班牙紅辣椒粉、鹽、胡椒粉調味,上面在餔一個半熟荷包蛋,最後淋上煎過的橄欖油,香氣十足,令人胃口大開,我吃過後直覺真的是應該要來瓶可樂來中和一下,雖然知道熱量很高,但還是忍不注一口接著一口!(220元/份)

IMG_2426.JPG

 

Tapas配上酒是最適合的,但是吃Migas則可以選擇杯可樂來喝,大人小朋友都會喜歡!

 

 

IMG_2434.JPG

 

巴斯克漁夫鍋原是西法邊境巴斯克地區漁夫料理,將當天剩下的海鮮拿來做成菜色,這裡使用鱸魚菲力,先下鍋煎出香氣在與淡菜、透抽、草蝦等海鮮一同放入洋蔥、紅蘿蔔、番茄等自製的番茄醬熬煮,起鍋前再擠點檸檬汁提味,使整體風味更加清爽呢!這是每日限量的,賣完就沒有了(380元/份)

 

 

 

 

IMG_2442.JPG

 

將橄欖油、蒜、珍珠米下鍋炒至米粒呈現半透明狀,這就是西班牙飯與其他國家所烹調的米飯的方式不同之處,這道墨魚烤飯,將羅曼斯特醬、花枝、蔬菜新鮮墨魚汁一起煮到收汁,最後再放入海鮮再進烤箱,特別在擺上大透抽,風乾蕃茄等增添美味,吃起來滿口的海鮮味道,小心黑色墨魚汁殘留口中,要隨時喝口水喔(980元/12吋)

IMG_2446.JPG

 

墨魚飯一定要先這樣拌過再吃才可以把米飯與墨魚汁等口味融合,吃起來才過癮夠味道!

 

IMG_2443.JPG

 

在MVSA另一道烤飯是時蔬鱸魚烤飯,先將鱸魚去骨煎過,蔬菜則是先用橄欖油炒過,在與茄子、洋蔥、甜椒、櫛瓜與西班牙進口珍珠米一起燉煮再放入烤箱,淋上蜂蜜煮過的油醋,大量的蔬菜與鱸魚,份量大又多,是與三五好友一起分享的最佳選擇(980元/9吋)

 

 

 

IMG_2447.JPG

 

在MVSA飯後一定要點上份甜品來解膩,自製的香草冰淇淋真的很美味,香煎牛奶麵包佐香草冰淇淋(180元/客)

 

 

IMG_2448.JPG

水果乳酪慕斯佐巧克力碎片,吃起來的感覺有如冰淇淋,(200元/杯)

 

IMG_2451.JPG

 

在西班牙的家庭都會有阿嬤自製的蛋糕,在MVSA的阿嬤蛋糕有點像是布丁般的口感,溼度高很滑潤入口(200元/份)

 

 

IMG_2453.JPG

 

這道是需要手工技巧的甜點,將酥皮烤得脆脆的在裡面包覆著香蕉,相當特別的一道甜點,專為吃素的人而製作的。烤酥皮香蕉捲(150元/份)

 IMG_2420.JPG

 

剛開幕的MVSA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一般人都不敢進入,自從暑假換了菜色後,平易近人、又符合國人口味的菜色,讓喜歡西班牙Tapas的人又多了一個餐廳的選擇

地點:台北市敦化南路二段81巷22號

電話:02-27058918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3465.JPG

一隻筆、一張紙、一瓶墨汁,我們正以打字的方式寫稿時,是不是也忘記了原始的沾著墨汁寫字的那種感受?

 

 

IMG_3487.JPG

 秋天的晴朗天氣,受到同學瓊華的邀約來到了古樸的劉真故居,其實離我們家並不會太遠,但是好像從來都沒有走過福州路的方向,即便是走過了,也不會刻意抬起頭來看一看這間屋子,就匆匆而過。直到哪天一大早細細在品味這裡一個上午,相當有味道呢!

 

 

IMG_3486.JPG

 

有一點日式風格的建築物,現在由一家咖啡廳老闆接手管理,很多好奇的人都會探頭一探究竟,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這是某某好野人的家呢!(老闆常聽聞人家這樣描述這家的主人是如何如何的有錢,然後轉述告訴我們當笑話講,哈~)

IMG_3483.JPG

 據老闆描述,這間有百年歷史的劉真故居,大結構屋子的方向都沒有變動,只有做些修繕的工作,為了保持原貌,保持著古蹟的維護,至於裡面的擺設,則是老闆費心的將親朋好友們或是慷慨的朋友們的贈與,符合了這幾年懷舊風的潮流感~~一踏進來,沒有立刻上前的服務人員,你可以隨意想坐在哪個位置上都可以,帶外食來這裡吃也沒關係,是個極度可以放鬆的地方!

 

IMG_3467.JPG

 

書架上有許多的書,可以自由翻閱閱讀,老沙發,舊音響,點上杯咖啡,就可以耗上一整個屬於自己的時間

 

 

IMG_3504.JPG

 

牆上的鐘也是挺復古的,怎麼這個畫面讓我想起了阿飛正傳裡面的那個鐘呢?

 

 

 

IMG_3494.JPG

 

  桌上的是提供的飲料Menu,本來是捲起來的,客倌要點時再把它打開,這也是老闆的巧思之一。

 

 IMG_3469.JPG

 

國語實小的舊課桌椅,是好心的老師提供搬過來的,已經是老舊的課桌椅,放在劉真故居咖啡廳裡還挺搭配的

 

IMG_3470.JPG

 在另外一面牆上,展示著各式這樣的文創商品,以及有關咖啡的相關器具

 

IMG_3471.JPG

其實老闆也是很有生意頭腦的,常挖掘一些方法以舊事物新包裝的方式吸引客人的注意,也會聆聽大家對這產品的看法如何

 

IMG_3473.JPG

 走進另一間小房間,也是皮製的舊沙發,有些還有凹陷呢!放在一旁的書櫃中,可以隨意拿起來閱讀,許多人喜歡在這裡拍照,充當一下文藝人士!

 

IMG_3476.JPG

 這一角落,應該算是老闆自己的小型辦公桌間展示空間吧!傳統轉盤式電話、毛筆、舊書桌、鐵筆盒,坐在這裡整個就是一個民國初期的Fu~~如果在穿上唐裝,這也是一個好的布景呢(自以為的幻想認為)

 

IMG_3477.JPG

 看到旁邊這片玻璃,還是不由得自主的拍下來,真的是很還念這種十字斑紋的舊玻璃,現在要在配上這樣的玻璃應該很難了吧!(自言自語中)

 

IMG_3479.JPG

這間房間是咖啡配置前置作業的廚房,但是也是可以供人參觀,

 

IMG_3480.JPG

這台老式的咖啡機器可觀賞但是不能使用了,不過單單看一下就知道年代的久遠 

 

 

IMG_3481.JPG

 

 畢竟是間咖啡店,所以在每個層架框上,都有標記來自不同產區的都子簡介,以供客官參考!

 

 

IMG_3468.JPG

 

戶外的綠叢中也是可以提供座位品咖啡的,天氣涼爽的時候,相當舒服呢

 

IMG_3490.JPG

 

 這是戶外區,現在是接近午間時候,太陽比較大,有遮陽帳棚著也可以享受都會中的閒情逸致

 

IMG_3491.JPG

在大門旁邊,也開放戶外區,點杯咖啡,寫上隻字片語,在這裡享受戶外的陽光

 

 

IMG_3493.JPG

 滴咖啡總共有三家,老闆分別寫在牆壁上,劉真故居這裡是福州店。後來才發現台大店兩家我也分別去過呢!

 

IMG_3499.JPG

 

通過狹長的樓梯,我們來到了二樓,這裡展示著劉真校長種種的英雄事蹟,與師大的歷史,有興趣的人可以上樓觀賞一下這位教育大師的背景故事

 

IMG_3496.JPG

劉真校長的教育貢獻~~ 

 

 

IMG_3498.JPG

 

歷史紀錄種種讓人跌進了歷史中~~

 

IMG_3495.JPG

 層樓的中的小小房間,在這裡也可以當作個小VIP Room

 

 IMG_3500.JPG

 劉真校長的集錦照片

 

IMG_3501.JPG

 

 保留著當年的就是洗手間,

 

IMG_3502.JPG   

 

在一樓的門口轉角處,也販賣著藝術油畫的畫本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b3dba2e-fd98-4510-a26a-ac20ceef86e8.jpg

 

 

展期Date:2014.10.29 (Wed) -11.30 (Sun)
開幕Opening:11.1 (Sat) 4pm
座談Talk:11.1 (Sat) 2pm
 

就在藝術空間年度國際專題策展「南洋拓樸-第二章」,十月底即將登場的是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新加坡代表藝術家——何子彥(HO Tzu Nyen)。

「南洋拓樸」是象徵一份超越地理與政治框框、重視歷史、邊境等領土爭議對人民的意義之外,關於自身、河流、海洋和記憶的拓樸相位。何子彥為新加坡在電影及視覺藝術創作領域極為傑出的一位,其作品經常大量地使用聲音以及非線性的敘事影像,回溯新加坡本身的歷史及探究哲學上的宏觀命題。近年最為人熟悉的作品便是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所呈現的作品《無知的雲朵》(The Cloud of Unknowing)。就在藝術空間繼上半年邀請的三位東南亞國際知名藝術家來台後,隆重引介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于10月29日至11月30日舉辦首次台灣個展,敬請期待!!!


何子彥 
1976 出生于新加坡
2007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研究計劃MA
2001 澳洲墨爾本大學,維多利亞藝術學院 BA
    
何子彥的創作範疇橫跨電影、繪畫、現場表演以及寫作,作品曾在各大國際美術館、畫廊、影展及藝術節展出,近期個展:新加坡Michael Janssen Gallery(2013)、東京森美術館(2012)、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新加坡館代表藝術家(2011)、雪梨藝術空間(Artspace, 2011)、南澳大利亞當代藝術中心(2007 &2010)。

近期參與聯展包含:紐約古根漢美術館“No Country” (2013)、第五屆奧克蘭三年展(2013)、倫敦泰德美術館“No Soul for Sale” (2010)、新加坡雙年展(2006)、第三屆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2005)

影展:41 '1 Director's Fortnight坎城國際影展(2009)、第66屆威尼斯國際影展(2009)、日舞影展(2012)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av2.jpg  

 不斷裂的生命之樹 |  波特蘭女性藝術家四人聯展

 

如果沒有樹、沒有紙,文字還能走出日常生活的客觀記錄,產生「文學」嗎?人類的文明是否會有不同面貌?


  一直以來,樹火始終關注於以「紙」為媒材發展的當代藝術。正由於紙與自然的緊密連結,藝術在「自然」的各種描述與反省,開啟了今年樹火一系列緊扣「自然」為主題的策展三部曲。從年前首部曲「觀察自然:《自然素描-萬神之森》攝影展」、年中二部曲「擁抱自然:《蒼穹羽翼》藝術家陳淑燕以紙的肌理-纖維,解構交織出其創作的內心世界」、直到第三部曲「回應自然:《不斷裂的生命之樹》」,邀請你開始思索自然與文明之間的依存關係。

走入美國波特蘭的紅杉國家公園,仰望所見,是近百米跑道長直抵天際高的紅杉。在地球的漫長演變,滄海桑田後,紅杉們依然兀自矗立數千年。數千年生命不若百年生壽的無知人群疾急嚷嚷,以劇烈加速度的破壞能量摧毀世界,它們始終以最平靜無常的態度面對生死變化。

在波特蘭這座與自然緊密連結的城市,四位女性藝術家Anne G. Greenwood、Diane Jacobs、Rachel Siegel與王淑如以「紅杉森林」為靈感創作的《不斷裂的生命之樹》,結合攝影、繪畫、裝置等多媒材的呈現手法,以象徵「文明」的紙與骨架雕塑出一棵棵紙樹,蔓延成一片紙樹森林的「自然」形象。「紙」不再只是文字的載體,更輪迴為紙樹森林,以另一種方式再生詮釋自然,藉此探討自然與人類文明的緊密關係。

現在跟著我們一起屏息靜氣,聽見紙森林棲地中的蟲鳴鳥吟,踏入全白靜樸的紙森林。由光譜中各色所形構的「白」,看似「無」實卻包含「所有」,如同一棵棵巨大紅杉看似靜默無為,卻孕育了無數生命、呼吸的空氣以及衍生的文明。

不要忘記,「自然才是世界」。
  一旦失去自然,所有生命與文明終將無以為繼,所有的進步只是滅亡的同義詞。若無法與之共存,人類永遠只是在生命史中的一則黑色幽默極短篇、一小段終將被遺忘的插曲。

 

 

 

 

 IMG_4033.JPG

Unbroken Arbor Vitae 

  For a long time, Suho has persisted in utilizing “paper” as the medium for developing contemporary art. Owing to the intimate connection between paper and nature, various depictions and reflections of art in “nature” have become the inspiration for Suho’s “nature” themed exhibition trilogy this year. This ultimately part three “Unbroken Arbor Vitae,” we invite you to start contemplating the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Forests and humans are intimately linked, both in the air we breathe, and in the very creation of civilization -- from trees, we produce paper; through paper, we transmit culture.
  We are interdependent through gas exchange and as part of the same community of living organisms.

Unbroken Arbor Vitae (“Unbroken Tree of Life”) is a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of white
  paper trees that references the beauty of renewal in our cultural and natural world. White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all colors, the complete energy of light; it represents wholeness and completeness. It will be created for Suho Paper Memorial Museum in Taipei, Taiwan, by Anne G. Greenwood, Diane Jacobs, Rachel Siegel and Shu-Ju Wang, four artists based in Portland, Oregon.

Portland is a medium sized city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famous for our forests and notably the Douglas fir tree. We will use the native forest trees and their habitat of this region as a guide to create and construct an installation. As you walk through the Museum’s exhibition space, the viewer will experience a series of photographs, a video with soundscape, and a sculptural forest. We will engage and collaborate with youth communities here in Portland and in Taipei. Participants will reveal their personal relationship to nature as a means to inventory our communal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

Now, let us wait with bated breath and listen to the crying insects and chirping birds in the paper forest habitat. Let us enter the pure white and peaceful paper fore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isible spectrum, the white color may seem “blank,” but it is actually produc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all of the colors of the visible spectrum. This is just like the towering redwoods; although they may seem silent and still, they nonetheless nurture countless lives, the air we breathe and our civilization.

Don’t forget that “nature is the world”, once nature is lost, all life and civilization as we know will come to an end; all of the progress we have made is taking us ever closer to destruction. If we cannot coexist in harmony with nature, humans will forever remain a dark comedy and a short, long-forgotten interlude in the history of life.

展覽時間│ 2014 / 10 / 06- 2015 / 01 / 03   展覽地點│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週一 ~ 週六 09:30 ~ 16:30 / 週日休館
展覽票價│ 100元

IMG_4018.JPG

一條條年輪都是時間的累積,藝術家們以這樣表示樹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我們對待大自然也是需要時間的保護而非破壞

 

IMG_4022.JPG

 

藝術家描述了脈絡的文字:摘錄自Alison Hawthoren的The Rope


IMG_4021.JPG

近看藝術家搭起的樹,據說是以紙慢慢一層層搭建起來的,做出的效果彷彿如椹樹的樹皮一般

IMG_4020.JPG

 

以旅美藝術家林淑如為主,來自美國波特蘭的四位女性藝術家,將作品先在波特蘭的大型工廠架出後,再分別裝四大箱帶來台灣布展,樹的內部,以厚紙板先搭起一層層框架般的支柱後,在一層層的往外加入紙張,作出如同樹狀的質感,藝術家們要帶給我們的背後資訊是:現在你所翻閱使用的任何一張紙,皆出自於大自然,多年的累積而成,對待環境需要多關心與看待!

IMG_4028.JPG

 一棵樹的成長不易,從小幼苗到成長成大樹,需要不斷的灌溉與滋養,藝術家以輸出的布條影像將會場展現大自然的氛圍

IMG_4025.JPG

 

在一角落,也有投影的裝置,藝術家呈現大自然綠色大樹的概念

 


IMG_4030.JPG

 

為了推廣這樣的環保概念,藝術家分別與學校學生們合作,將他們心目中的樹木畫下,然後一張張串起,吊飾在後方的展區,以互動的方式,完整的呈現人與樹之間的關聯。也藉此強調自然與文明依存的關連。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3123.JPG

 

ATT 4 FUN的四樓盛大開幕大規模的「夢幻甜點主題樂園」以白晝及黑夜帶來甜品的誘惑~~~一進門就有關於甜蜜王國的動畫小故事 

 

IMG_3125.JPG

每個角色都設計成不同的特質。白晝女王是一位是吃甜食喜歡談天說地的淘氣女王。白兔先生則是這裡的響導喔

 

IMG_3124.JPG

黑晝女王除了喜愛甜食也會享受杯美酒及佳餚。黑兔先生則是無所不知的知識廣博者~~有問題可以問他喔

IMG_3127.JPG

IMG_3174.JPG

IMG_3133.JPG

總共有15加甜點品牌集中在這裡,以首創百貨設置主題樂園 挑戰喜歡甜食的味蕾,相信會喚起許多女生族群的愛好,成為另一聚會場所,我兒子常跟我說,麻麻:老師說多吃甜的會有好心情喔!真可愛的回答,那天心情不好走一趟這裡,保證心情開朗不少喔

 

IMG_3171.JPG

在這裡到處可以看到兔子先生的身影,甜蜜王國的指導員與引導員,跟著它的步伐就對了

 

 

IMG_3132.JPG

IMG_3131.JPG

 

童話故事愛麗絲夢遊仙境,透過幻幕投影從白晝之國跨到黑夜之國,3D投影動畫中的影像藝術,是另一個吸睛的焦點,小朋友們一定會非常喜歡。在甜蜜王國,不僅可以透過味蕾,也可以以視覺、聽覺來感受這千坪的甜點主題樂園

 

 

IMG_3173.JPG

 

菠啾花園是來自東京時尚新潮流的野菜法式甜點專賣店。由主廚柿尺安耶領軍,他在日本積極宣揚食育,在媽媽細心照顧下吃盡各種天然健康的野菜,從體弱多病變得精神充滿活力,因此她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從天然食物中攝取營養,採越許多小朋友不愛吃的蔬果,烹調一道道都能夠接受以及愛吃不已的料理!

 

IMG_3162.JPG

 

奶油野菜美人湯,加入大量的蔬果入湯品中,奶油是小朋友愛吃的,加上有營養的蔬果,連喜歡輕食講究不負擔的女士們也很愛

 

IMG_3161.JPG

 

鹹派套餐在主廚嚴格把關下,選用的無添加的天然調味料,吃起來讓身體無負擔,鹹派中含有大量的蔬果,所有食材都是每日手工現切,在天然的調味醬汁下做的蔬菜式的鹹派,一點都吃不到蔬菜的味道,很爽口

 

IMG_3168.JPG

 

 

IMG_3158.JPG IMG_3159.JPG IMG_3160.JPG

 

Potager Garden的甜品不論是櫻桃葡萄慕斯還是蘆筍紅茶慕斯,或是牛蒡巧克力蛋糕,都是以蔬果成分做成,使用的奶油都是以高品質無添加的日本OMU歐牧生鮮奶油與紅藻萃取的寒天取代動物性的吉利丁,口感特別之餘又保有營養。

 

 IMG_3169.JPG

 

個人是最偏好這區~~果汁區。有用地瓜葉打的蜜多綠、紫色高麗菜的卡貝茲、山藥加上綠豆的亞之伊夢‧‧‧等等,喝起來的口感不僅沒有蔬菜的那種令人害怕的味道,還相當順口呢!那天喝的是蜜多綠,感覺綠色一大杯喝下肚,纖維的營養素很多呢

 

 

   IMG_3172.JPG 

 

到處都是遊戲樂園的方式呈現甜品,整個賣場宛如一場甜品遊樂園~~~

 

 IMG_3181.JPG 

這是甜蜜王國第一個在這裡才有的甜品,咦~~是甚麼呢?好大一個鯛魚

IMG_3187.JPG

 

原來是近來在韓國相當夯的鯛魚燒冰淇淋~~一冷一熱的結合會有怎樣的口感呢?

 

IMG_3185.JPG

 

聽帥哥老闆安東尼先生說,光是這台從韓國進口的機器就價值不斐哩,要賺錢全靠這台了,哈~~

 

IMG_3184.JPG

 

因為大大的一片鯛魚很厚,所以需要烤的時間較長才會熟,老闆說可以依照客人喜歡的焦度來選擇,然後搭配喜愛的冰淇淋口味,再增添家糖果及餅乾,就是,當~當~當~當~

 IMG_3188.JPG    

 

就是這個要馬上吃的鯛魚燒冰淇淋,一個賣130元,聽說比韓國的size小一些,這樣好讓客人吃得不至於會膩又太飽

 

甜蜜王國在ATT 4 FUN 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12號4樓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平川祐樹_Vanished Tree 01.jpg

我們活在時間的巨流裡,透過時間理解事物,卻往往迷失在其中,

平川祐樹透過漫長且緩慢的巨幅影像呈現那每一瞬間消失記憶。

 

旅德日本藝術家平川祐樹〈Youki Hirakawa〉,將於9/12()- 12/21()首次來台舉辦「消逝之境 / In Remembrance of Disappearance」個展。平川祐樹目前定居創作於德國柏林,作品曾獲Minokamo City Museum及國際知名新媒體展覽邀請展出,也曾於2013年受邀至國立台灣美術館參與「數位藝術方舟」展出。作品風格獨特富有禪意,以錄像作品為主,深受日本知名藏家宮津大輔〈Daisuke Miyatsu〉與德國、歐美藏家喜愛與收藏。

平川祐樹承襲日本大和民族的細膩風格,結合成長年代的過程與跨國文化的省思,將錄像、電子科技的美學涵養運用記

 

 

此次平川祐樹「消逝之境」個展中,呈現從2012年經典作品與新發表作品(6)。以屏幕、投影等不同裝置方式在全黑的展場空間中呈現;讓人們遊走於空間中,體驗自然緩慢演變的當下,進而感受緩緩流逝的時間。

藝術家平川祐樹更為其中一件錄像作品《Frozen Leaf》規劃出獨立區塊,安排投影裝置在全黑並帶有私密性的空間襯托出藝術家提出的「時間流逝」概念,完整呈現《Frozen Leaf》作品葉子結霜及雪融時細膩的變化。透過這樣不受干擾的的環境,強調出觀者與時間流逝之間的關係,突顯時間本身於空間中流動的存在感。隨著工業時代以來接續數位科技時代下,人們習慣數字性的時間感提示,然而忘卻了時間本質並非數字度量的變化,而是萬事物質演變才是時間的本質。平川祐樹提出了人們對時間的理解遺失,從這裡做創作出發點,藉由此次展覽,在展場中重新找那些被「遺忘」的時間碎片。

 

 平川祐樹_Fallen Candles 04.JPG

作品中,燃燒中的蠟燭被放置在紙上,蠟燭的蠟自然地形繪出時間推移的多樣形式。自古以來,蠟燭扮演著黑夜的光明,在全球許多神聖的地方上使用,同時具有推量時間,喚醒逝者回憶的意義,作品呈現多樣的時間透視及時間推移的主要意義。

 

平川祐樹_Frozen Leaf  02.jpg

結晶的冰在葉子上慢慢地融化,葉子顏色因水分被吸收而漸漸地變深,最後完全消逝在黑暗之中,平川祐樹藉由自然現象中的微小變化,如雪地中樹木結霜的葉子,亦或是室內外有溫差的建築物,企圖形繪出消逝的景色,進而呈現細微且無法估測的時間變化及物件內在的能量轉換。

 

 

 

 

平川祐樹_In the Mist of Time.jpg  

錄與過程中的方式完美呈現,以緩慢、單色、細膩的自然體和物件(樹、石、葉、蠟燭、霧、馬…)等具有溫度感的詩意性作品,反思現代人對於時間流逝的忽略與遺忘。

展期Date :

2014.9.12 (Fri.) - 2014.12.21 (Sun.)

地點Venue :

MOT/ARTS (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223F)

MOT/ARTS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2335.JPG

知道貳房苑是看到FB好友兆君與美食Blogger天麟Po的一碗麵,讓我一直想到這家店試試看,尤其又看到了店名,覺得相當有文藝青年的Fu~在某天跟球友打完球後就殺到瑞安街的二房苑來了

 

 

 

IMG_2336.JPG

 

擺放在店門口的兩個招牌,原來貳房苑是店名,雙好是文創設計公司的名字,據說是兩個年輕老闆Wu姓和Chen姓的兩位設計師

 

 

 

IMG_2338.JPG

 

走得是懷舊又流行的文藝風格,在門右方的櫃台上就擺放著許多設計展覽的DM以及各式資訊,以補充文青的精神糧食

 

 

IMG_2339.JPG

我自己是滿喜歡這個位置的,如果自己一個人來,就會拿本書,聽著柔柔沒有人聲的樂音,靜靜待上一下午。這兩款老式沙發,看起來應該是設計老闆再用布繃過的,再加上兩只舊皮箱,仿古的桌子,窩在抱枕中應該是挺舒服的

 

 

 

IMG_2341.JPG

 

走進後方有個小房間,裡面擺放著的商品都是兩位設計師的作品,小至卡片、抱枕、T-Shirt、大至海報設計,在這房間都可以看到設計師的無限創意

 

 

 

IMG_2342.JPG IMG_2344.JPG

IMG_2343.JPG

 

 

推開設計小房間的後面,服務人員邀請我進入這個私密空間參觀,門一打開就令人驚艷,花花草草還不算甚麼,擺放張淺藍色的沙發,坐在裡面就好像在某個島嶼的Villa fu 般的感受,唯一缺點就是:台北太熱了啦~~沒有島嶼的微微涼風,坐在裡面會粉熱

 

IMG_2345.JPG

 這是靠近廁所的一角,以簡單的裝飾小物來添增趣味,仙人掌小盆栽、銅鑄小兔子以及2字,蝴蝶標本,這樣的組合很隨意卻不突兀

 

 

IMG_2346.JPG

 

 

貳房苑的菜單挺可愛的,且看他的標題:飲人生苦澀,食四季甜美。糜糜樂音、享樂菜單~~   值得玩味

 

 

 

IMG_2347.JPG

 

飲料的部分寫著是:看書放空 咖啡陪讀  簡單的便餐則寫的是:勞心勞力 吃飽衝刺。

 

 

 

 

IMG_2348.JPG

 

另外一頁的菜單是冷飲茶類的,其中下午茶寫的是:有茶有點 好事成雙

 

 

 

IMG_2349.JPG

 

我對收銀台後方的窗櫺相當有興趣,看到這種阿嬤時候鄉下屋子裡面才有的窗櫺,破掉了一片再補一片,不同花紋的特色窗櫺,真是令人懷舊啊~~

 

 

 

 

IMG_2350.JPG

 

從總總的小細節可以看到主人是愛花花草草的,餐廳上方也擺放著各式枯萎的裝飾樹葉,或是登臺架上擺著一叢叢的盆栽,綠意盎然

 

 

 

 

 

IMG_2351.JPG

 

仙人掌小盆栽也放置在收銀檯上的一角落,沒有問可不可以賣,但是看起來就是有受細心照料的盆栽

 

 

 

 

IMG_2352.JPG

 

這一片雙人雅座我挺喜歡的,尤其是那面貼著懷舊氛圍的壁紙,只單單這一面而已喔,坐在這裡照張相片,就非常有Fu了

 

 

 

 

 IMG_2354.JPG

 

又是一處角落擺放著兔子跟枯萎的樹枝,整間店就是這種調調

 

 IMG_2356.JPG

 

從大門口進去的右側拍一張深景的照片,可以先感受遺下貳房苑既懷舊又創新的融合餐廳是怎麼樣的一個環境

 

  IMG_2359.JPG

 

直到看到了名片,才知道貳房苑對兔子的喜好,連LOGO上都印有兔子的標誌

 

IMG_2360.JPG

 

環境介紹完畢,開始點餐。這道叫做南島咖哩嘉義有機米飯。簡單來說就是用家一的的有機米做成的咖哩飯,吃起來味道沒有像一般在超市購買的咖哩那樣味道偏重,這裡講求的是清淡、健康、有機,所以這道咖哩飯味道算是很清淡口感

 

 

IMG_2361.JPG

川味孜然麻辣仙草乾拌麵

 

 

 IMG_2363.JPG  

 

草苑私房斗六日曬乾拌麵,菜單上面寫著的是 上海的想像 台北的記憶 花蓮的味道

 

IMG_2362.JPG

 

因為球友們肚子太餓吃不夠,這道乾拌麵是後來加點的,但是好像沒有在菜單上,旁邊的冰塊是用柴魚湯冰凍而成,加上蘆筍、黃瓜絲以及芒果等,是道創意的乾拌麵,口味倒是很清爽,適合喜歡清淡口味的饕客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endAttachment  Therefore, X=X.

因此,X等於X

兆旻個展

 

展期Date2014.8.2(Sat)-9.7(Sun)

開幕Opening8.2(Sat) 5pm

座談Talk8.2(Sat) 4pm

與談貴賓Guest黃建宏Chien-Hung Huang、徐明瀚Austin M.H. Hsu

-------------------------------------------------------------------------------------------------------------------

地點Venue:就在藝術空間 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

地址Add:台北市信義路31474521

1F., No.2, Alley 45, Lane 147, Sec. 3, Sinyi Rd., Taipei, Taiwan

電話Tel886-2-2707-6942 傳真Fax886-2-2755-7679

Emailpeiyu215@gmail.com   www.pfarts.com   連絡人:林珮鈺


就在藝術間將82日至97舉辦藝術兆旻展:《因此,X等於X。》展出的四件作品皆有一共同手法:藝術化了四件自不同作者的文本。《北人素描》(2009)、《一個紀念碑,清的(不)可能性》(2012)、《唱是不唱?》(2014)、《一熟悉的家》(2014)分研究了:《北人》(1971,白先勇)、《牯街少年人事件》(1991德昌)、《雨夜花》(1934,作曲/作周添旺)、《家》(1973,王文)。藝術家透過閱讀作者、及些作品作的背景、容、結構與辯論選擇適切的切入、形式、媒材概念將這些研究化成新作品。在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兆旻於文字、事、因果關係等等的與質問,以及藝術動員不同的譬喻、視覺語概念系統來請觀眾一同想像的能力。同些作品管非以系列方式思考完成,在本展中置放在一起清楚提供了一得以思考台會與個人-集體潛識變動所。 

「我事』之點彆扭不太自在的關係讓它的相遇成了一場戰鬥退的候,我信了它要的,沉浸在它身體裡;攻候,我看出了它的策略,想方法瓦解其攻輪輪戰鬥,在研究些作者及其作品的程中持著,直到我找到一個與其共的方式、一個暫時穩定的狀態,作品便成形。我的出發點與方法詮釋點評原作。而是把些作品視為個個事件,時間過去,到某個時間點我相遇,新的事件於是生。些事件/作品,在不同觀眾相遇的再次得不定。我的挑,就是讓這些即戰鬥,可能性富多某些觀眾來說,也有可能是再也展不下去的僵局。」-兆旻

兆旻出生工作於台,台北。2007年自麻省理工院媒體藝術與學碩士班畢業之後定居於紐約,在2012年返回台居住。近期重要展包括2012年《代怪-想像的死亡與復生》年展、2013年《little water》堂年展(日本大阪)、2013年《NG曼史》TKG+廊(台灣臺北)、及2014年《造音翻土:台灣戰聲響文化》立台北師範學院美術館/高雄美術館展。

藝術家座談會將于8月2日開幕當天下午4點舉行,本次邀請到黃建宏(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徐明瀚(北藝大美術學院博士生)兩位與談貴賓,將與藝術家鄧兆旻進行對談。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20773_10152615790092518_4903253823029554638_n.jpg  
 
展覽時間:2014.7,25~9.14
展覽地點: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館展覽事
 
「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亡實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趣失矣!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對之通神也。」
──東晉‧顧愷之《論畫》

此處文句的意思簡略來說,是指寫真不對著實際對象來畫,會導致大的失誤,對得不準確也會產生小的失誤。而要準確表現對象則要「悟對」,即在描繪時從中體察對象的內心精神,領悟其傳神之處,這樣才能通神。顧愷之這段於中國畫史上有名的的立論,往往被後人用來指稱東方肖像藝術的主要觀念核心,也就是強調寫照人物由表入裡,由形及神的創作思維,透過創作⋯⋯者的觀察體悟、彼此交流,把握對象的內在性情與特徵,最終將外形與內神化合成象。經此悟對,最終在畫面上展現於人者即為物我交融的形象,並進而成為獨立存在的意象。

至於西方藝術思想所關注者雖從一開始便是以人為主,但一直要到文藝復興人文思潮的興起,倡導對人的尊重,使人本價值獲得肯定之後,肖像繪畫才擺脫了宗教與政治所講究的美化,正式進入世俗的現實生活之中,並且迎來空前的興盛。當時的藝術家們對人進行了追本溯源的分析,包括解剖、透視、比例、構圖及色彩的研究,為肖像繪畫立下許多後世遵循的普遍科學原則,直到攝影術發明之後,才出現了重大的轉變。這轉變在於人們認定,畫家因學養根基的不同,生活閱歷的差別,乃至於情感表達的方式有異等等,在觀察不同對象時所悟所感而得的意象自然也會出現極大的差異。然而,是否在攝影藝術的發明之後,人們就果真能透過機械之眼,一覽無遺地將所見的真實面貌給紀錄、凝結下來,完成毫無瑕疵的理想再現?其結果與繪畫最大的差異究竟為何?乃至於又該如何看待以肖像影像為對象的「再肖像化」繪畫等等,都成為肖像藝術難以迴避的提問。

凡此種種提問,即使今日進入所謂的後現代或者當代語境之中,與之相關的討論和思辨仍叨叨不休、莫衷一是。像是德希達(Jacques Derrida)便曾試圖以盲眼與哭泣為主題來探討肖像畫,以解構西方以「目睹」為中心思想的文化哲學;又或者如布希亞所言,影像非但無法成為認識對象的有力憑據,到頭來終究不過是一場製造「擬像」(Simulacrum)的徒勞。但是無論採取何種論調,我們始終還是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無論是繪畫或是影像作品,最終都將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尤其是在抽離了對象的任何背景敘述後,觀者與之四目相對的過程中,自然會投射、映照以至於流轉出各種得以喚起內在心靈意象的相互交感,似乎也與前述「悟對」之論有某種程度上的精神契合。

這次「晤對會面所──陳明聰個展X李民中個展」即是希冀透過肖像在繪畫與攝影兩種相異媒材中展現的不同樣貌,來探索二者可能碰撞出來的各種思想粒子。

陳明聰,不少人將他視為台灣藝術圈的數一數二的影像資料庫。原因無他,在其擔任攝影記者的近廿年間,不知獵攝到多少藝術家在展覽開幕或者其他活動場合的身影,迫使這些平常總習於隱身在創作之後的神秘族群無所遁逃,只能一個又一個乖乖地曝光在大眾面前。因此,不同的藝術家在他的眼裡,就像是不同的物種一般,他彷彿是生物學家般,抽絲剝繭地去研究每一個藝術家身上所具備的獨特性格與魅力,將之顯影出來;甚至進一步去挖掘出他們與家人、友朋以及創作之間或者彼此吻合,或者大相逕庭的對應關係。這一次,陳明聰從鏡後走到鏡前,搖身一變成為他已然觀察無數的物種之一。就觀者而言,透過他所捕捉到的藝術家群像,乃至於其轉換身份之後言行舉止以迄情緒心態上的變化,相信定然會對這一個定義特殊且多樣的社會組成群體有更多的認識。

李民中的創作長期以來,總是充滿著強烈而天馬行空的幻想奇趣。或許我們可以說,至少在他動念發起「肖像計畫」之前,遊走在他畫面之中的更多是眾多憑藉感覺而孕育出來,經常介於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生物系與物件,彷彿其所描繪的是宇宙生成最初失序而紛亂的混沌狀態,但卻在透過其過人的色感駕馭之下,形成某種難以言說的和諧狀態。(這或與其最喜愛的古典音樂,像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脫離不了關係。)然而,從2011年起,在思考著人是否會因為「得到一張畫而感到喜悅」的前提下,透過社群網站的消息傳遞,迅速由身邊的藝術圈友好開始,擴及到獲得全台灣各地的一般民眾支持,使得至今仍持續發展中的「肖像計畫」質變為其創作另一條乍看之下有別以往,卻似乎又能遙相呼應的脈絡。

因此,從兩人的創作出發點來比較,無疑有著明顯的不同,卻又由於在對象取樣上某種程度的疊合,尤其更包括了二人分別以自身擅長的媒材,以對方為對象的創作,使得數量相當可觀的展出作品自此建構出極為特殊的對照趣味。或者,我們也可以借用約翰‧伯格(John Berger)針對布列松(Henri Cartier Bresson)所拍攝的傑克梅第的一張影像而生發的文字,作為有意前來一探此展者的觀賞指南:「想像有一座雕像,薄得不能再薄,靜止地但是並不僵硬,觀賞者不可能忽視它,而你只能探索與凝視。如果你瞪她,她也會瞪你。即使是任一座最平凡的畫像也是如此。這一切的差別在於你如何意識到,你與她的凝視的痕跡:像是在狹窄的走廊中彼此注視──或者像是一位祈禱者想像的途徑,而在走廊中的兩端一無所有。你只有一個方式可以接觸她──那就是靜立或凝視。」

最後,歡迎來到晤對會面所。

CoCo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